隨著網絡新的不斷更新迭代和各大電商平臺商業模式的頻繁涌現,許多人都創業市場。然而,一些創業培訓機構卻利用了這些人的心理,以“門檻低、收高”為餌,實則是“假培訓、真騙錢”。這種暗藏套路的創業培訓如何讓消費者警惕呢?

最近,各大電商平臺上出現了大量技能速培訓的廣告,宣傳以“低門檻、高回報”為餌,然而實際上提供的培訓課程質量普遍較低,并且存在導消費、退費難等問題。在黑貓投訴平臺上以“創業培訓”為關鍵詞搜索發現,有將近400條投訴條目,容包括虛假宣傳、導消費等。

一個例子是北京的崔先生,他被一個自博主的宣傳吸引,最終支付了12800元。另一個例子是湖北的菲士,支付了398元的報名費后發現需要支付更多的培訓容費用,并且這些容都是自學,沒有老師傳授。

據中國消費者協會的數據,投訴培訓服務的投訴在服務投訴中位居第四,虛假宣傳問題占4.09%。對此,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馬亮認為,對于在數字平臺進行虛假宣傳的商家和個人,平臺應該負有監管責任。然而,監管會存在挑戰,因為如果是通過私域、線下的方式完消費,平臺可能沒有辦法追蹤到后續的消費造的詐騙問題。

為了保護消費者自利益,消費者在購買創業培訓服務之后,可以與培訓服務機構簽訂書面合同,并留存好轉賬記錄等證據。此外,消費者應該識別機構的資質,了解該機構的口碑,盡可能以書面合同的方式明確創業培訓服務的容。

綜上所述,創業者應該慎重篩選信息,盡量以書面合同的方式明確創業培訓服務的容,而不是圖方便以口頭協定為主。同時,消費者要亮眼睛,提高警惕,避免因個人沖上當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