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國的糧價出現了長期以來最大幅度的上漲,上漲幅度達到了50%。不僅是大米、面和食用油,其他糧食也普遍上漲。人們普遍認為這是由貨幣超發導致的通貨膨脹所致。然而,國和其他全球主要經濟的貨幣超發已經存在了很多年,但在過去十年中并沒有引起類似的反應,那麼為什麼今年糧食價格上漲如此迅猛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經濟學中供求關系與價格的關系。供求關系決定了價格的均衡系數,均衡系數決定了價格的上漲或下跌。很明顯,今年世界上的人口沒有發生大的變化,也就是說對糧食的總需求是不變的。因此,問題肯定出現在供給端。今年年初,國際上發生了什麼大事呢?沒錯,就是俄烏戰爭。俄羅斯是世界上主要的能源供應國,而烏克蘭是歐洲的糧食倉庫。當這兩個國家發生戰爭時,能源和糧食供應不足,這導致了目前的能源危機和普遍預測的糧食危機。與此同時,由于人們為了應對危機紛紛囤積糧食和能源,需求進一步擴大,使得均衡系數進一步偏離1。因此,價上漲是不可避免的。

也許你會問,你解釋了糧食和石油,但現在問題是價普遍上漲,其他商品的漲價又是如何解釋的呢?我們要知道,我在這里說的是能源。能源作為最基本的生產要素,無論是開采鐵礦石還是煉鋼鐵,能源本的提高都會增加生產本。當本增加時,生產者自然不會做虧本買賣,而會提高產品價格。因此,像鐵礦石、煤炭和鋼鐵等大宗商品的價格也會隨之上漲。當然,你可能會說,價上漲你就不買了嗎?但事實是,即使你不買,也會有其他人買。因為總需求沒有變化。當你不購買原材料用于生產時,供給就減了,而其他人購買后價格上漲,他們仍然可以賺錢。所以,價上漲與通貨膨脹是有關系的,但上述是今年價上漲的主要原因。

然而,在惡通貨膨脹的況下,通貨膨脹為主要原因。例如,民國后期和現在的津布韋據說出現了10的303次方的面額。這是因為在惡通貨膨脹時,人們都知道下一秒錢就會貶值,所以他們會趕花掉。國家失去了信用,價格已經不能作為調節供求的中介。這導致市場失靈,供給永遠無法滿足需求。因此,對于遇到這種況的國家,恢復金本位或使用外幣可能是一個解決辦法。

那麼,緩慢的通貨膨脹會導致價緩慢上漲嗎?我們知道,通貨膨脹是指貨幣流通中的貨幣增加。因此,盡管銀行可以通過信貸擴張來增加貨幣流通中的貨幣量,但貸款額度是小于存款額度的,因為需要向央行納準備金。因此,央行可以通過調整準備金率來控制貨幣流通中的貨幣量。當然,如果準備金率不變,增發的貨幣自然會導致通貨膨脹。然而,央行發行的貨幣都是有錨的,比如黃金和外匯儲備。從理論上講,這不應該引起價上漲。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先不考慮作為外匯儲備的元貶值的問題。問題是很有人真的去跟央行換取人民幣或黃金。實際上,如果央行允許這樣做,也就是減了市場上的貨幣,那就不會有通貨膨脹了。那麼,為什麼央行不放開呢?大家都知道有個詞外匯管制。為什麼要進行管制呢?假設現在放開,作為國際貨幣的元將對中國進行一場洗劫,銀行系統將面臨一堆壞賬。因此,盡管央行有錨,但無法實際兌換就相當于沒有錨。對于沒有錨的貨幣,我們只能分析它的換價值。在經濟運行中,我們需要多貨幣呢?馬克思認為,所需要的貨幣量等于商品價格總額除以貨幣流通速度。將商品價格總額改為平均價乘以易總量,我們就得到了著名的費雪方程式:MV=PT。很明顯,當易速度和易總量不變時,貨幣增加會導致價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