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國在2022年違約以來,國的債務危機一直在不斷加劇,導致國國債被視為全球最大的風險,而不再是全球最安全的資產。為了避免政府停擺,聯儲和財政部不斷印鈔發債,導致國國債總額突破了驚人的33萬億元。這個數字意味著什麼?以國2022年的GDP來說,國的全部家加起來也不過25.4萬億元,而33萬億元的債務已經讓為一個“資不抵債”的破產國家。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外匯儲備國之一,一直是國國債的主要持有者和買家。然而,面對國不斷增長的債務和違約風險,中國已經開始改變自己的投資策略,逐步減國國債的持有和購買。國財政部公布的數據,中國在7月份又減持了136億元的國國債,這已經是連續第四個月減持了。目前中國持有的國國債總額已經降至8218億元,創下了14年來的新低。中國減持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擔心國無法按時償還債務,或者通過貶值貨幣或通脹來削弱債務價值。其次,中國也需要調整自己的外匯儲備結構,增加對其他貨幣和資產的投資,以提高收益和分散風險。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借款人,國需要不斷地尋找新的買家來接盤自己發行的債券。然而,在當前形勢下,并沒有多人愿意接這樣一個高風險低回報的投資。因此,國政府向自己最大的債權人之一——中國發出了求助信號。據《華爾街日報》報道,財政部長耶倫在8月份曾多次與中國通話,討論了國的債務問題。耶倫表示,國將盡一切努力避免違約,并希中國能夠繼續支持國的債務融資。耶倫還承諾國將尊重中國的核心利益,不會干涉中國的政,甚至暗示如果中國愿意購買一萬億元的國國債,國就可以放棄對臺灣的軍售和對香港的制裁。然而,耶倫的懇求并沒有得到中國的回應,中國對國的債務問題持觀態度,不會輕易改變自己的投資決策。中國還指出國應該對自己的債務負責,不要把自己的問題轉嫁給別人。

許多外認為這是一個歷史的轉折點,標志著中之間的經濟和金融關系發生了的變化。一些外甚至預言,這將是國衰落和中國崛起的開始。《紐約時報》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中國再次減持債,顯示了它對國經濟前景和政治穩定的不信任。國陷了一個無法擺的債務困境,不得不向自己最大的競爭對手乞求幫助,這是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屈辱。”《華盛頓郵報》寫道:“中國減持債是一個危險和挑釁的行為。國應該對中國的行為做出堅決的回應,維護自己的利益和尊嚴。國還應該加強與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聯盟,共同對抗中國的威脅和挑戰。”

總之,中國減持債并不是為了傷害或威脅任何人,而是為了保障或提升自己的利益和地位。誰來拯救國?答案很簡單,就是國自己,只有國自己才能拯救自己。國應該正視事實,而不是逃避或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