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一些朋友常以我國“既無債,也無外債”為榮。然而,如果以此否定債與外債的作用,就是過于片面和短視的觀點。實際上,我國在過去確實存在過債的況。1950年,我國發行了“人民勝利折實公債”,之后的1954年至1958年,每年都發行了“國家經濟建設公債”。所謂的“債務”實際上是一種融資形式,比如企業債券、銀行之間的互相拆借等。而老百姓的存款本質上也是一種債務關系,即規定存款金額、銀行使用期限以及利息等。在過去,銀行都是國有的,因此可以被視為國家的“債務”。然而,實際上擁有債并不是一件壞事。國家為了經濟建設的需要,將老百姓多余的資金借來作為資本用于建設,老百姓就像定期存款一樣,會獲得比存款利息更高的回報。這是一種雙贏的況。有些人總是喜歡以“沒有債”而到自豪。然而,實際上擁有債表明老百姓手頭有多余的錢,也現了人民對國家經濟前景的自信。

債一樣,外債也并非壞事。外債意味著借用國外的資金來發展自己。在過去,由于我國經濟的落后和國際信譽的不高,以及西方國家對我們的經濟封鎖,我們幾乎無法借到外債,反而欠下了一大筆“外債”,并遭了無的追債。無法借到外債并不是我們的驕傲,而是西方國家的封鎖,也是我們真實的痛楚!回顧當今世界,作為第一大經濟國是外債最多的國家,其次是英國、法國、德國、盧森堡、日本、意大利、尼德蘭、西班牙和新加坡。奇怪的是,越是發達的國家越有外債,而那些沒有或幾乎沒有外債的國家卻呈現出完全不同的景象。

據國家外匯局的公布數據,截至2021年底,我國的外債余額約為2.74萬億元,其中包括銀行間借貸和企業借款,真正的政府債務并不多。外債規模應與國民經濟發展相匹配,而且并不是越多越好。從目前的水平來看,中國的外債規模是適當的,是合適的。在改革開放的40年里,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和國際信譽的提升,我國基本上實現了既有債,又有外債。同時,我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外匯儲備國,截至2021年底,外匯儲備規模高達3萬多億元,是第二名日本的近三倍,比瑞士、沙特阿拉伯、印度、韓國、西、俄羅斯和新加坡的總和還要多。這才是我們值得自豪的。這就是資本,這就是國力!有了這筆錢,我們才能更加自信地直腰桿!再也不會像過去那樣為進口高端設備而四借錢了。“既無債,也無外債”只是我國發展進程中的短期狀態,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適度的債和外債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潤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