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產品預定利率的下調已經為全面切換的必然結果,只是時間問題。最近的自報道稱,監管機構將通過窗口指導方式下調保險產品的定價利率,這引起了保險業的轟,也引起了公眾的高度關注。人們對此的關注原因很明顯:復雜的全球政治經濟形勢、長期下行的經濟預期以及對信心的不斷削弱等等,導致了全民存款和理財搬家的現象變得異常熱門,金融市場在這種穩定的心態下為了眾人矚目的焦點。

在這種背景下,近一兩年來,保險產品以“剛兌”和“高收益”等偏離保險本源的功能到了消費者的熱捧。“存款的終極歸宿是保險”和“理財搬家到保險”等觀點在現實中得到了驗證——銀保高位增長,券商開始賣保險等等。從理論上講,保險公司的優勢在于平風險,注重承保和投資兩端的平衡。換句話說,在平衡的導向下,險資的投資收益理論上不會比銀行和證券等金融產品更高。然而,在金融產品的剛兌被打破、銀行存款利率大幅下的時代,依靠投資收益來支撐“收益”的保險產品的收益卻仍然保持在較高水平。普通型產品方面,長期健康險、年金保險、定期壽險、終壽險等產品的預定利率保持在3.5%,簡單來說,如果消費者要退保變現,收益是有保證的;如果在保險事故發生后申請理賠,折合收益也有保證。而新型保險產品方面,保底利率為2.5%甚至3%的萬能險,以及能夠實現“銷售承諾收益”剛兌的投連險和分紅險,仍然能夠保持4%到5%的高收益。在理財產品不斷虧損的大環境下,保險產品的高收益是有其算依據的。

保險產品之所以能夠保持較高收益,背后的原因在于保險本的特點。以人壽保險為例,被保險人的年齡越大,風險越高,需要繳納的保費也越高。然而,現在的保險產品機制將保費進行了平理,即每年繳納相同的費用,年老之后不會因為風險增加而增加保費。據這種邏輯,被保險人年輕時的風險較低,保險公司可以通過前期低本的保費獲取的投資收益來為未來的風險買單。在這種產品設計系中,保險公司可以以較低的本使用投保人的資金,并且不需要承擔被保險人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的理賠風險。在整市場上行的時期,保險業不會發生系統風險。然而,在市場下行時,行業風險則會隨之而來。因此,下調預定利率是必然的,只是問題是是否迫切。

下調預定利率首先益的是保險代理人。對關注保險的讀者來說,這一點可能已經有所。產品切換,尤其是收益或保障實質下調的時刻,往往是最好的銷售時機,這是從眾心理的必然結果。盡管許多公司已經召開專題會議,嚴炒停售,但從產品本來看,如果確實存在長期財富管理需求且沒有太大的資金力,購買相關保險產品應該是明智之舉。從這個角度來看,代理人的提示很難被認為是違規行為。當然,這個前提是建立在3.5%預定利率產品明確停售的基礎上。然而,現實可能并非如此。首先,監管機構的窗口指導意見是“主調解在先”。據這個基調,目前各保險公司已經開始逐步進行自我評估,綜合評估存量保單況、新產品研發周期以及新舊切換后可能產生的現金流力測試。換句話說,關于預定利率為3.5%的產品何時停售目前還沒有定論,各家公司的步調也不會同步。目前業界普遍認為,這切換的高峰期應該在第三季度,并將持續到年底。各公司將在不斷試探和比較中完此次調整。最擔心的不是銷售誤導,而是現金流風險。正如前面所述,如果停售是事實,并且只是客觀提示,銷售行為本并不是大問題。真正的問題是,一旦消費需求提前釋放,切換后保費收大幅下,需要平穩現金流的保險業是否能夠平穩度過這個困境。避免行業現金流風險,需要引導消費者理認知,讓保險回歸保障本,只有當人們深理解“保險≠理財”的觀念時,預定利率對行業和消費者的影響才能降至最低。然而,在最好的銷售時機,又有多人會放棄這一波紅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