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俄烏沖突以來,歐洲國家的經濟到了巨大的沖擊,這主要是由于他們對烏克蘭的援助和對俄羅斯的制裁措施。最新公布的經濟數據揭示了這一代價的巨大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發布的數據,以購買力平價計算,俄羅斯已在2022年超過德國,為歐洲最大的經濟。俄羅斯的GDP達到了5.51萬億元,遠超方估計的3.993萬億元,甚至超過了德國的5.0萬億元。這一消息對外界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震驚。

這個消息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一方面,俄羅斯經濟在西方的制裁下居然逆勢崛起,令人瞠目結舌;另一方面,歐洲國家,特別是經濟強國德國,的表現卻出人意料地糟糕。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歐洲經濟的不振,德國作為其中的佼佼者,為何陷困境?

有跡象表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對德國產品的需求不再像以往那樣迫切。最近,德國對本國未來的經濟前景表示擔憂。一些專家指出,中國的科技水平不斷提高,對德國產品的依賴正在逐漸減,而德國對中國的依賴度卻未見下降。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在2023年上半年,對華出口僅占德國整出口總額的6.2%,這是自2016年以來的最低水平。雖然路社試圖將這一現象歸因于“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但德國首席經濟學家卡斯滕·布熱斯基認為,中國經濟正在逐漸復蘇,而國經濟則在減速。中國不再購買德國產品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國擁有了更多自主生產的能力,不再需要大量進口德國貨。

德國目前的政策傾向于追隨國的“去風險化”政策,這種政策的效果似乎明顯。歐洲經濟的繁榮過去依賴于廉價的俄羅斯能源和廣闊的中國市場。然而,俄羅斯能源正在遠離歐洲,這等于自斷了一個重要支持,而歐洲卻在國的激勵下采取所謂的“去風險化”政策,實際上又砍掉了另一條重要。這一連串的決策使歐洲自己變得脆弱不堪,而這一切都源于他們自的決策,無法歸咎于他人。

近年來,國對中國的經濟和科技封鎖日益加強,導致中國許多企業開始尋求國產替代方案。許多制造商發現,在不影響產品質量的況下,國產替代方案可以節省大量生產本。最近,中國開始批量生產核磁共振儀,國產豪華郵達·魔都”號也完了首次海試,這些產品過去都依賴西方進口。可以預見的是,西方試圖與中國“鉤”,但結果可能是中國真正與他們“鉤”了,只是不是他們所期的那種方式。

西方試圖排除中國在全球供應鏈系之外,以獲得更多壟斷利潤。然而,隨著技水平的提高和產業升級的深發展,中國在全球供應鏈系中的地位不斷上升,而西方則變得越來越多余。中國曾多次警告歐,試圖阻斷別人的路最終只會堵死自己的門。西方的傲慢讓他們付出了代價,這并非中國的威脅,而是市場規律的必然懲罰。歷史的車不可阻擋,逆流而者終將沉淪,而德國如今深刻會到了選擇錯誤道路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