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茅臺酒在白酒領域擁有絕對的統治地位,價一路飆升,因此有了“茅臺飛天”的品牌形象,甚至其他領域的白馬也被冠以“XX茅臺”的稱號,如鋰電池界的“鋰茅”、醬油界的“醬茅”等。然而,在茅臺價被各個領域視為天花板的同時,業“茅臺”伊利這個領域卻長期被忽視。14年前,業遭遇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黑天鵝”事件——三聚氰胺事件,作為業龍頭的伊利價也遭重創。與茅臺和片仔癀等近年來走勢強勁的票相比,雖然伊利在上市24年以來價漲幅累計達到300倍,但也經歷了短期的市場波。然而,作為一名投資者,我們需要放眼長遠,不能過分計較短期的得失,否則可能會錯失更大的機會。伊利在長期被低估后,在2022年突然崛起。3月11日,伊利發布了1-2月的單月業績報告,公司營收215億元,同比增長15%以上,凈利潤總額33億元,同比增長20%以上。這些業績數據引發了價的大漲,上漲了4.22%,收于38.3元/,總市值達到2451億元。這家業巨頭創造了2022年以來價的最大漲幅,這對于那些之前低估伊利、看衰業的金融專家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伊利未來在業領域依然備看好,這份亮眼的業績數據比去年還要更高,這表明伊利在業領域有著良好的發展潛力。伊利與其他業巨頭相比,能夠一騎絕塵,甩開競爭對手,其中的關鍵原因值得我們深思。首先,伊利與同樣來自蒙古大草原的蒙牛在過去幾乎沒有分出高低。兩家業巨頭長期于勢均力敵的狀態,但隨著蒙牛的部矛盾和管理層的變,這種狀態發生了改變。眾所周知,自從蒙牛創始人牛生離開后,蒙牛再也沒有對伊利構威脅。如今,蒙牛的市值不過1729.3億元,而伊利的最新市值為2451億元,兩者相差700多億元。無論是營收、利潤還是收增長等核心數據,蒙牛都完全不敵伊利。造這種巨大差距的直接原因可能是牛生離開后,蒙牛再也沒有找到合適的繼任者來追趕伊利。相比之下,伊利的掌門人潘剛從基層一路走到CEO的位置,對伊利有著深的了解,個人價已經超過100億元,這足以說明管理層對一個企業的重要。其次,伊利和蒙牛在發展初期并無太大差異,兩家業企業的產品非常相似,無論是源、品質、工藝、營銷還是包裝,很難區分優劣。然而,隨著企業運營機制的不斷完善和,兩家企業都將目投向了海外市場,開始頻繁進行收購和擴張。相比國市場,國外市場(尤其是以大洋洲和新西蘭為代表的地區)的源更加優質。兩家業巨頭在收購方面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策略和視野布局。蒙牛將主要力投到對外品牌的收購上,這些年來收購的品牌,如雅士利和君樂寶,帶來了一定的收益和明顯的品牌驅力。然而,其中的雅士利曾經連續虧損了10年,對蒙牛造了嚴重損失。與蒙牛不同,伊利注重品質,更加重視供應鏈、產品、品牌和渠道等關鍵領域。即使在收購國外品牌時,伊利也不忘探索新的渠道和滲力。從2018年開始搭建的聯網、大數據和移終端等信息技,終于在厚積薄發的過程中發揮了作用。最后,廣告贊助也是伊利與蒙牛之間的一個關鍵差距。在過去的18年里,蒙牛能夠與伊利分庭抗禮,但這種況似乎在牛生退出后戛然而止。近年來,國外的大型活和重大賽事只能看到伊利的名字,如伊利贊助的奧運賽事已經持續了8年,從中獲得的知名度和品牌效應不言而喻。每屆重大賽事都打出“伊利為唯一品贊助”的宣傳語,這既顯示了贊助的巨額資金投,也現了贊助企業的發展戰略和拓展野心。對于企業來說,“舍不得娃子,套不住狼”,這是廣告最基本的投資原則。伊利之所以能在國品銷售中甩開其他競爭對手,從廣告贊助中也可以看出這家巨頭企業的格局和野心。總之,蒙牛和伊利長期以來占據了國業市場一半的份額。在過去的兩年里,伊利進一步拉大了與蒙牛的差距,穩居亞洲第一業的地位,并向全球前三甲發起沖擊。與其他業同行形巨大差距的原因不僅僅是底蘊,更多的是戰略格局和對未來的前瞻投資布局。而包括蒙牛在的競爭對手似乎沒有及時意識到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