塊和的由來

原文:農貿菜場,豆腐攤前。顧客:老板,豆腐怎麼賣?老板:兩塊一塊......顧客:老板,到底兩塊一塊?還是一塊兩塊啊?又快到“二十五,買豆腐”的時候了,上面的場景,在我們的生活中,重復出鏡率頗高。那麼問題來了,不管顧客最終以什麼樣的價格買到了豆腐,那你有沒有想過,在日常消費中,為什麼我們習慣把1元錢表達為1塊錢,1角錢表達1錢呢?難道只是因為平時大家都這樣說,已經了一種約定俗的表達和口語化的稱謂?可是,人民幣上明明已經給我們標注了一元錢、一角錢。人民幣本位幣、輔幣之分我國目前實行的是“一國多幣”貨幣政策,這也是因為目前我國的國需要所致。除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分別實行不同的貨幣制度外,其他地區一律實行人民幣制度。人民幣是我國的主要法定貨幣,由中國人民銀行主要管理和負責,包括人民幣的設計、印制以及流通、發行。人民幣可以分為主幣和輔幣,主幣又本位幣,是我國的基本通貨,也是我國法定的計價、結算單位。而輔幣,也就是輔助貨幣,指的是主幣以下的小額貨幣,它用來輔助大額貨幣的流通。據《中國人民銀行法》第16條規定:“人民幣的單位為元,人民幣輔幣單位為角、分。”在日常易中,輔幣多作為找零、補充金額的作用。簡單來說,我們平日里所使用的人民幣,是以每1元錢為它結算單位,它等同于10角錢,而1角錢又等同于10分錢,人民幣符號為元的拼音首字母大寫Y,加上兩橫即“¥”。從1948年第一套人民幣發行至今,我國前后共發行了五套人民幣,人民幣發行史已有70多年。中國人民銀行于1948年12月1日立之時,第一套人民幣開始發行;1955年3月1日第二套人民幣開始發行;1962年4月15日第三套人民幣開始發行;1987年4月27日開始發行第四套人民幣。第五套人民幣自1999年10月1日起陸續發行。目前,我國市面上流通的人民幣是中國人民銀行1999年及以后發行的第五套人民幣。第五套人民幣紙幣面額有1角、5角、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八種,幣面額1元、5角、1角三種。約定俗表達和口語化前面我們說過,平日里把1元錢說1塊錢,1角錢說1錢,會不會是我們平時說的太多,形了口語化概念和約定俗的表達呢?于是在網絡上隨手一搜,結果就出現了900多萬個結果。略微靠譜點的說:一元錢在我們口語中通常說“一塊錢”,因為過去的大洋是一塊一塊的,一個就一塊錢,沿用至今。當然了,最近頭,估計要長腦子的人,是這樣回答的:1塊錢是最幸福的錢幣,因為5和5終于在一起了...1塊錢最幸福了,那問題又來了,1角錢也被我們稱為1錢,也是因為兩個5分錢不幸福的原因嗎?塊和的由來“塊”作為貨幣單位,可不止我國人民幣發行的幾十年,它在我國古代,最早寫作“凷(kuài)”,《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凷,墣也”,墣就是土塊,這也是“塊”字始終離不開土字旁的原因。直到后來,“塊”字跟著歷史的滾滾車,引申了所有塊狀品的統稱,比如石塊、土塊、磚塊、瓦塊,還有我們現代的“俄羅斯方塊”。《宋史·瀛國公紀》中有一句,“楊太后聞昺死,膺大慟曰:我忍死艱關至此者,正為趙氏一塊爾,今無矣”。說明在那時,“塊”已經作為量詞,為塊狀計數存在。直到清朝末年,外國銀元進中國,“塊”才開始和通貨扯上關系,被視作銀塊稱量而被使用。15世紀的歐洲,開始出現銀元,彼時俗稱的“洋錢”,就是外國洋人的錢,它們大約在16世紀流到了清朝。1890年(緒16年),清政府學習歐洲,正式開始鑄造清朝流通的銀元貨幣,至此以后,它作為國主要的流通幣,而一直存在直到民國時期。銀元的形狀多為圓形,呈塊狀,民間就有了俗稱“一塊”錢的說法。包括影視劇中,人們常說的,“一塊大洋”、“兩塊袁大頭”,指的都是數量相當的銀元。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塊”作為錢幣的口語化表達而流傳下來,以至于民國后期,曾出現過紙幣,以取代銀元作為貨幣流通,但是“塊”的說法和用法,仍舊被保持下來,一直沿用至今,為我們日常使用的一種非正規的主幣單位量詞。“角”本義為角,《說文解字》中解釋為:“角,角也,象形”。它比“塊”出現在通貨中,要晚的太多了。清朝末年,外國銀元流,作為配套等額的小銀元也進了清朝,民間俗稱“角子”、“銀角子”、“銀毫”等。據史料記載,如同治六年(1867)鍾大焜《請變法鑄錢議》中,“查廣東香港錢法與外洋無異。每錢一文,只重二、三分,積十錢二十錢則用當十當二十銅小番,再上則用銀角番、銀半番。”龍湛霖于緒十二年七月上奏:“現在沿海各市面,凡貿易至百十文以上,從無用現錢者,皆以一角、二角之洋錢代之,即取其輕重有定,有定,甚便于零用也。”于是后來,清政府再鑄錢幣時,就有了小于一元的小銀幣,這些小銀幣也被稱為角子或小洋,在銀幣面標有“一角”,“二角”、“五角”等。上面我們說過,最早流清朝的銀元輔幣又被稱作:“角子”、“銀角子”、“銀毫”等,而“”字原本讀音為“毫”字,于是,為了省事和記賬方便,人們用“”字平替了“毫”字。不過,仍然有的地方讀“毫”而不讀“”,比如我國香港特別行政區,他們就有一毫幣,而不是一角或一幣。漸漸消失的1塊錢和1錢相較于紙幣磨損快、制造本高等特點,幣更容易制造、保存和流通。有分析認為,幣可流通的次數,比紙幣高出數百倍之多,且流通時間,可長達到20-30年之久。而且,幣還有可回收再鑄造的特,所以,一元錢和一角錢的幣,逐漸替代了紙幣的地位。1999年10月開始陸續發行至今,第五套人民幣也已經經歷了近20多個年頭。隨著購買力的下降,以及電子支付的興起,在我們生活中,似乎越來越難以見到一元錢和一角錢的影了。二十年前,一元錢還可以買到一碗面解決一頓飯,而如今,商超、便利店,除了品牌效應不太強的1瓶水,再想買到一元錢的品,幾乎已經不可能了。一角錢更不用說,它的找零和補價作用,現如今也正在被一元錢所替代。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等線上支付平臺,及時、方便、快捷,而且覆蓋范圍越來越廣,買東西時候,避免了沒有零錢的尷尬,賣東西的也不再有了假幣的困擾。電子和線上支付,一步步的“蠶食”著傳統支付的舞臺,越來越多的人不再隨攜帶錢包錢幣,盡管可能仍有人,攜帶一部分現金以備不時之需,只是,那些通常都是面值較大的紙幣,一元錢、一角錢等紙幣、幣基本上再也不見。結語近些年,網絡上經常會有人說:“1錢關系”,其實,并不是真的能用一角錢衡量出關系遠近。它的釋義為:形容沒有一丁點關系,或者僅僅有一丁點關系而已。就像曾經的一元錢一角錢,現在和我們的生活真的有點“1錢關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