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度手機市場再次陷軒然大波。據印度電子和信息技商務部的最新公布,中資手機巨頭包括“米OV”和聯想等,因涉嫌拖欠“商品和服務稅”與關稅達900億盧比,引發了廣泛關注。這一稅收紛爭的背后原因卻不僅僅是稅款問題,更涉及印度稅收制度的復雜以及中資企業的策略取舍。

印度的稅收制度設計得頗為復雜,導致眾多外資企業頻頻陷逃稅漩渦。與我國的營業稅相似,“商品和服務稅”適用于銷售商品或提供服務的企業,但區別在于小微企業可按收百分比征稅,而大型企業則需區分地區外經營收,繳納不同稅款。中資巨頭往往將地區易拆分為地區貿易,規避“中央商品和服務稅”。

印度稅務部門似乎重視“價值投資”,不在初期下重罰,而在外資企業實施“合理避稅”作一段時間后,再展開嚴厲制裁。然而,這種觀念使得企業在補繳稅款、滯納金和罰款后,不堪重負,從而引發了爭議。印度方在大約兩年后才發現企業未繳稅行為,引發了質疑。

在印度市場陷雙重吸引力紛爭之際,民營中資手機企業面臨著一個充滿考量的問題:是留守印度市場還是撤離?然而,這一問題涉及企業的投資決策,不宜輕易評判。然而,若企業降低風險,撤離印度市場或許值得考慮。

總的來說,印度手機市場的稅收風波背后,是印度稅收系的復雜和企業策略的權衡。中資企業不得不在市場潛力和稅收風險之間尋求平衡。然而,這一故事遠未結束,未來中資企業將如何調整策略,如何應對印度稅收的挑戰,仍將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