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表示,將與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一起訪問中國,重點關注中歐經貿合作。自1998年開始,中歐領導人會晤機制每年舉行一次高級別會談。2003年,中歐正式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標志著兩國合作邁上新臺階。經過20年的發展,中歐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個領域呈現出相互依存的狀態。然而,隨著國主破壞中關系,中歐關系也出現了一些變化。歐盟似乎到了國的影響,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和議題上對中國采取有意針對的行。有人形容歐盟國的傀儡,為了討好華盛頓不惜犧牲自己的利益。對此,歐盟外與安全政策代表博雷利澄清說,歐盟并不是國的傀儡,而是有著自己的獨立意志。他表示,歐盟希與中國發展更好的關系,加強雙方的經濟合作,但前提是要降低風險。

博雷利強調,目前中歐存在較大的貿易逆差,這使得歐洲于劣勢。長期以來,中國已經從中歐合作中獲得了不,他認為中國需要開放更多的市場,歡迎西方品牌進,否則西方市場也會對中國關閉。博雷利的觀點將中歐經濟鉤作為一種威脅,讓中國面臨艱難的選擇。目前,大量中國產品進歐洲市場,并占據了相當大的市場份額,而中國對歐洲的工業產品也有需求。一旦中歐經濟鉤,雙方的貿易將到重大影響,最終只會讓國、日本和韓國益。然而,如果不選擇鉤,如博雷利和馮德萊恩所說,讓歐盟對中國進行風險管理,中國同樣將面臨巨大沖擊。因此,中國有必要與歐盟進行協商,以尋求折中選擇。這也是中歐高級別會談中中國需要面對的議題。

“對華去風險”本是一個不立的概念。歐盟使用這個特殊的名詞來突出其正確,以表達歐盟在中歐貿易中所遭的“不公正待遇”,強調自己于劣勢。這顯然是歐盟混淆視聽的一種輿論宣傳。實施“對華去風險”政策本質上屬于保護主義,旨在保護歐洲沒有競爭力的企業在中國市場繼續有優惠待遇,不被中國企業輕易淘汰。目前中歐貿易所謂的“不平衡”源在于歐盟只想從中國獲利。實際況是,中國希獲得高科技產品,而歐盟以“去風險”為由不肯向中國銷售。而對于低附加值產品,歐盟競爭不過中國。歐洲高層深知這一點,但大多數人不愿意揭穿這層窗戶紙。一些歐洲理人士認為,實施“對華去風險”政策將導致中國采取相應的反制措施,增加中歐貿易的壁壘和門檻。最終,雙方的制裁與反制措施越來越多,這樣的惡循環將損害中歐兩國的經濟,沒有人會從這場競爭中獲利。

此前,德國總理朔爾茨也承認中國市場的高度開放。他明確表示,對中國電車增加關稅沒有任何必要,這完全是歐盟部的保護主義行為。歐洲企業如果真想在中國市場上取得更好的發展,就應該提高產品的競爭力,而不是通過這種政治手段扭曲市場。最近,中國舉辦了第6屆國際進口博覽會,規模盛大,邀請了世界各國參加,向世界展示了一個開放、包容的中國市場。中國希與各國共同降低貿易壁壘,實現互利共贏。

當前,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是不可阻擋的趨勢。中國正順應時代流取得了今天的就。中國不希與任何國家或地區為敵,但個別國家和員的思維仍然停留在冷戰時期。最終,這種思維只會對他們自己和其他國家造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