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半年,中山地區的生產總值為1697.99億元,同比增長1%。然而,無論是在量還是增速上,中山在珠三角九市中都于墊底的位置,甚至被粵西城市湛江超越。曾經在上世紀80年代與東莞、南海、順德并稱為“廣東四小虎”的中山,如今卻一直在走下坡路。著名的國民品牌小霸王宣告破產,電龍頭企業威力集團也未能實現擴張,甚至燈飾產業的上市龍頭企業歐普照明也將總部從中山遷至上海。這些只是中山經濟問題的冰山一角。據數據顯示,2022年,中山的營商環境在珠三角九市中排名倒數第1位,大幅落后于江門。

中山經濟的衰落可以歸結為三個主要原因:地理位置尷尬、人才吸引力不強和產業轉型失敗。首先,在地理位置上,中山沒有臨深的區位優勢,距離廣州中心城區較遠,加上通基礎設施滯后,未能到廣深輻的帶,導致中山陷了“孤立無援”的狀態。其次,中山在人才吸引力和人才儲備方面存在不足。最后,產業轉型和營商環境上也是中山經濟的敗筆。中山面臨著產業、土地、行政架構和城鎮規劃等方面的困難,尤其是土地碎片化嚴重,可開發的片規模的用地有限。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中山在2022年啟了低效工業園改造計劃,簡稱“工改”,旨在等待2024年深中通車之后,承接深圳產業轉移,實現經濟的二次騰飛。然而,在實際執行過程中,中山卻出現了嚴重偏差,取得了適得其反的效果。一年多的時間里,中山共拆除了超過1.4萬畝的低效工業用地,但這對傳統制造業造的傷害,導致一些投資機會流失,營商環境到廣泛批評。由于中山的產業結構和經濟基礎主要以傳統產業和中小企業為主,大規模的拆除和建設必然導致廠房租金本上升,使得中小企業難以為繼,紛紛逃離或關停。據數據顯示,2022年,中山全市實有市場主數量57.83萬戶,其中當年注銷各類市場主52279戶,同比增長9.28%,注銷量占總數量接近10%。許多中山本地企業家,過去一年中山至有上千家規模較大的企業搬遷到了江門。

相比之下,周邊的兄弟城市在產業發展方面取得了積極的果。東莞通過引進華為和培育OPPO、VIVO等知名電子信息品牌,為全球電子信息產業基地。惠州則積極支持電、新能源、集電路等新興產業的發展,實現了產業升級。珠海在夯實文旅產業基礎上,大力發展港口經濟,并培育航空周邊產業和集電路等,形了多產業共同發展的局面。相比之下,中山在新興高科技產業的打造方面沒有取得突破,小家電、服飾、燈飾產業仍然是支撐經濟的主要力量。

總結來說,中山面臨著諸多挑戰,需要在產業轉型和營商環境優化上做出努力。中山不能再像廣州和深圳那樣任地進行大規模的拆遷和建設,而應該尋找適合自發展的產業,并積極引進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只有這樣,中山才能夠擺困境,實現經濟的發展和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