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中國各家銀行頻繁進行資本補充。據《國際金融報》記者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網站的不完全統計,截至11月15日,今年已有37家銀行獲得監管部門對其發行資本工或二級資本債額度申請的批復。面對當前凈息差收和監管趨嚴的況,商業銀行依然面臨資本補充的力,而發行資本工為補充外源資本的必要手段,其中包括永續債、優先(其他一級資本工)和二級資本債(二級資本工)等。專家指出,過去三年銀行的高速擴表導致資本補充力上升,資本工的發展勢頭仍將保持強勁,這也符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及的多渠道支持銀行補充資本的原則。

從統計數據來看,今年下半年批準的銀行資本工更為集。自7月份以來,已有至25家銀行獲得批準發行資本工,其中包括國家開發銀行、招商銀行等。此外,據中國貨幣網公開信息,建設銀行、通銀行等國有大行也在下半年獲批并發行了千億元的資本工。那麼,為什麼各家銀行集發行資本工呢?大銀行首席銀行業分析師王一峰在采訪中指出:“一方面,過去三年銀行擴表速度較快,導致資本消耗增加,面臨的資本補充力也有所提高。”他還指出:“另一方面,許多資本工默認每五年一次贖回,明年正好是贖回高峰期,今年提前發行一些資本工可以彌補明年早期資本問題。”王一峰表示,銀行補充資本工既有助于鞏固其自資本實力和經營穩定,提升支持實經濟的能力,從某種程度上也對市場有利。“目前資本工中的債券規模較大,流較好,在市場上非常歡迎。”王一峰說道,“資本工的發展勢頭仍將保持相對強勁,這也符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及的多渠道支持銀行補充資本的原則。”

然而,商業銀行仍然面臨資本補充的力。上海通大學高級金融學院副教授李楠在采訪中表示:“據《塞爾協議Ⅲ》的規定,商業銀行需要滿足資本金充足率要求,即銀行資本金(包括權益和二級資本債券)必須高于經風險調整的資產總額的8%。”他補充道:“因此,當銀行經風險調整的資產增加時,必然需要補充資本金,這是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的自然商業行為。”今年11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原銀保監會和財政部聯合發布了《全球系統重要銀行總損失吸收能力管理辦法》,對我國全球系統重要銀行提出更高的監管要求。其中,最低層級要求明確提出,到2025年初,風險加權比率和杠桿比率應分別達到16%和6%,而這個截止日期已經臨近。“對大型銀行而言,明年是全球系統重要機構評估的最后一個過渡年,需要滿足TLAC(總損失吸收能力)監管指標的最低要求。然而,目前TLAC工尚未進試點階段,因此必須使用二級資本工或其他資本工來滿足這一缺口。”王一峰解釋道。“《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正式實施后,超額貸款準備將在補充二級資本的能力上略有下降,超額貸款準備變超額資產準備,對二級資本充足率產生一定的影響。”王一峰指出,“近年來,銀行擴表主要依靠部留存的核心一級資本,而其他的資本工則必然面臨相應的補充需求。這種補充既要彌補即將到期的贖回量,還要滿足下一階段的發展需求。”11月13日,國家金融監管總局發布的商業銀行最新監管指標況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包括外國銀行分行)的資本充足率為14.77%,比上季度末上升了0.11個百分點。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1.9%,比上季度末上升了0.12個百分點。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為10.36%,比上季度末上升了0.08個百分點,但仍低于一季度末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