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業在綠金融領域的角不斷增強。隨著我國踏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綠低碳轉型也為推力。金融作為推發展的重要支柱,其在綠領域的重要也日益凸顯。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表示,綠金融三大功能正在顯現,五大支柱也初步形,在支持中國低碳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截至2021年末,我國本外幣的綠貸款余額已經接近16萬億元,同比增長33%,存量規模居全球第一位。中國境債券發行量超過了6000億元,同比增長了180%,余額達到了1.1萬億元。各大上市銀行的2021年年報和ESG社會責任報告也已經相繼出爐,揭曉了它們在綠金融領域的績。

從綠貸款余額規模來看,六大國有銀行的綠信貸余額超過8.67萬億元,占總比例過半,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44萬億元,增幅近40%。其中有4家銀行的綠貸款余額規模超過了1萬億元,工商銀行更是以2.48萬億元的綠貸款余額穩居首位,農業銀行和建設銀行隨其后,都以突破1.9萬億的出了亮眼的答卷。各大銀行還積極開展了綠債券發行、承銷與投資,為關鍵領域提供金融支持。

除了六大國有銀行,份制銀行也開始在綠金融領域發力。其中,興業銀行以4539.40億元的綠貸款余額在份制銀行中排名第一。浦發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華夏銀行的綠貸款余額也均超過2000億元。份制銀行中,平安銀行的綠貸款增速最快,較上年末增長了204.6%。中信銀行的綠貸款增速達到了140.75%。多家份制銀行也在積極開展綠債券發行、承銷與投資。

然而,綠貸款市場存在“頭部集中”的特點,綠貸款余額距離“雙碳”目標所需的融資量尚有差距。同時,一些綠金融支持項目存在“染綠”、“洗綠”的嫌疑,可能滋生監管風險。但銀保監會負責人表示,碳達峰碳中和離不開金融的強有力支持,銀行業的綠轉型是一場仗、一次大考。在未來,隨著監管框架的完善和產品結構的優化,綠信貸的環境效益將不斷被挖掘。中國銀行業的綠信貸仍有巨大的增長空間和發展潛力。在這個背景下,如何應對挑戰、把握機遇是當下銀行業亟待深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