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孟珂報道: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最近提出,要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穩步擴大金融領域的制度型開放,提升境投融資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展業興業。這為下一階段金融開放提出了更高要求。金融開放是我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組部分,也是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在要求。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忠云表示,金融開放有利于促進我國與其他國家的金融流與合作,提高我國金融市場的國際化程度,提升我國在國際金融舞臺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同時,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投資與展業,為我國金融市場注新活力,有助于我國參考國際金融發展經驗,推進金融監管系的改革和完善,實現金融市場的風險控制和促進發展。

近年來,我國有序推金融業開放,放寬金融服務業市場準限制,不斷深化金融市場對外開放,人民幣國際化也取得穩步進展。在“引進來”方面,我國不斷放開證券、期貨和基金管理公司外資比限制,外資機構在經營范圍和監管要求上實現了“國民化待遇”,很多國際知名機構加快在華投資展業。據證監會網站統計,截至11月7日,證監會已核準9家外資控證券公司和9家外商獨資基金管理公司。金融市場對外開放工作也取得了發展,債券通全面上線運行,滬倫通正式開通,地與香港的互換通落地實施。A先后被納MSCI、富時羅素、標普道瓊斯等三大國際指數,中國政府債券也被納彭博克萊、富時羅素和大通三大全球債券指數公司。在“走出去”方面,境企業境外發行證券和上市管理試行辦法的實施,支持企業依法依規境外上市,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規范健康發展。截至11月7日,已有21家A上市公司發行GDR(全球存托憑證)功登陸歐洲證券市場,募資總額逾110億元。今年已有15家中概公司在上市,首發募資總額為6.32億元。同時,中資金融機構也積極擴大海外布局,主把握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重大開放機遇。中國的金融業開放機制已由“單向引”逐漸發展為“雙向開放”。

明明,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表示,中國金融業的開放取得了突破進展,對于外資金融機構來說,無論是我國的發展前景還是投資環境都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我國逐步降低外資準門檻,吸引備專業特的優質外資機構進富金融市場主,優化金融供給。隨著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化,人民幣的國際化水平也在提升,穩居全球主要貨幣之列。威靈頓投資管理高級董事總經理、亞洲區投資總監普江寧表示,中國票的估值目前有吸引力的水平,而且各國的歷史數據表明,市估值和后續10年的收益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這進一步凸顯出中國市場的巨大潛力。景順董事總經理、亞太區固定收益主管黃嘉誠認為,中國國債收益率在穩定在約2.6%的水平,這是無風險利率。中國國債收益率可能會在短期保持穩健上行趨勢。中國經濟基本面仍然健康,未來3年至5年,隨著投資者信心的恢復,外資在中國債券市場的占比將進一步提升。

董忠云認為,外資金融機構加速進中國市場一方面是因為我國在外資準、產品開放、境互聯互通等方面的改革開放不斷推進,境外金融機構來華展業的便利度持續提升。另一方面,則充分現了外資金融機構對中國金融市場發展潛力的看好,以及由此帶來的巨大商機。連平表示,下一步可以從三個方面繼續努力推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一是完善“準前國民待遇+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逐漸與國際規則相融合,形系統、制度的開放局面。二是優化營商環境,特別重視準后的政策安排與便利。三是提升金融管理能力,使之與開放水平相匹配。同時,要持續推金融創新和人才隊伍建設,提升資金融機構的國際競爭力,促進“走出去”。政策面要在監管框架積極鼓勵金融機構探索新技、新模式、新業態,促進金融業務與前沿科技深度融合,提升金融服務的智能化水平。同時,要加強金融人才的培養和引進工作,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金融人才隊伍,以提升我國金融機構的“走出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