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世界銀行發布的一組數據引發了爭議。據數據顯示,中國的購買力GDP在2022年達到了30.32萬億元,同比增長11.02%。這使得中國連續六年位居全球第一,而國排在第二位,其購買力GDP為25.5萬億元。然而,這一排名引發了國的不滿。國的2022年GDP高達25.46萬億元,而中國只有17.96萬億元,兩者相差7.5萬億元。這引發了人們對于世界銀行數據和GDP統計的質疑。

購買力GDP的計算方法相較于匯率計算有一定的優勢,能夠更準確地反映實際價下的經濟實力。然而,購買力GDP的計算仍然存在一些局限,包括數據可靠、基準年份選擇、匯率不確定價波等因素。世界銀行的數據是基于購買力平價進行計算的。

最新的中日貨幣購買力平價為1人民幣=28.7日元,即1萬日元相當于348元人民幣的購買力。而1元在購買力平價下等于3.99元人民幣。如果衡量私人消費的話,1元等于3.85元人民幣。按照這個標準計算,中國人均GDP為日本的55%。參考日本2022年人均GDP為40279元,中國人均GDP為22275元。現實況是,中國的一線城市和部分二線城市的人均GDP已經趕上甚至超過了日本人均GDP。

世界銀行還強調了2023年國通脹繼續走高,元對比人民幣的購買力將變為1:3.65-3.7元,回到2010年的水平。購買力水平和匯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匯率存在人為縱的痕跡,而購買力水平則是事實上的購買力,無法作假。中之間的元與人民幣購買力比值已經回到2013年的水平。對中國而言,這意味著它的發展速度眼可見地下

數據說明了一切。首先,從人口占比和GDP總量占比上看,中國已經不再占據全球22%的份額。最新數據顯示,中國人口占全球總人口的18.21%,且這一占比正在逐年下降。然而,中國的GDP占比卻在逐年提升,目前占全球GDP總量的17.8%。在能源方面,中國人口占比18.21%,卻消耗了全球26.5%的能源。

中國目前是許多產業的全球最大市場,比如汽車和手機等。其中,中國的汽車銷量占全球的31%,手機銷量占全球的23%,冰箱和洗機銷量占全球的27%,耗能較大的空調在中國市場的銷量占全球的50%。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中國的能源消耗量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在娛樂方面,中國電子游戲市場占全球的30%,電影市場占全球的24.5%。其他行業的全球占比就不一一列舉了。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無論是糧食、能源還是汽車、手機等行業,中國市場的占比都高于全球人口占比的18.21%。如果中國的GDP真的不景氣,那麼這些消費市場的數據難道都是造假的嗎?

在最近火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中,中國市場的占比超過了50%,甚至一度接近60%。這表明GDP反映的消費水平未必真實。據上述數據分析,中國人的真實生活水平要比人均GDP高出不而言,參考上述數據,中國人的生活水平可能高出1.5倍左右,甚至最高可以高出1.8倍。換算后的人均GDP應該可以達到2萬元左右,即在1.8萬元至2.2萬元之間,這才是與之對應的生活水平。

然而,我們也不能盲目自大,也不應該妄自菲薄。我們需要客觀地看待差距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