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進2022年以來的A壞消息不斷,但在近期貴州茅臺公布的月度經營數據報告中,1——2月份的營收和凈利潤還是達到20%的同比增速,3月8日的開盤更是以4.45%的漲幅領跑A,隨后稍有減弱,當日收于1753.2元,依然有2.71%的漲幅。除了茅臺依舊強勢,其他7白酒當日也出現不同的上漲態勢,包括口子酒和金種子酒,都在年初有0.9%和45.24%的上漲幅度。但令人費解的是,多年來白酒強勢,反的卻是另外一個領域——紅酒的弱勢。

白酒行業不止在價上屢創新高,一再刷新民對價的認知,連業績也非常亮眼,反觀貴為“養生”為基調的紅酒,則是一片低迷。國多家葡萄酒企業已經連續多年失去了存在,產業發展面臨重大困難。2021年中國葡萄酒總產量為26.8萬升,同比下降29.08%,如果追溯到3年前的2018年,產量為62.9萬升,幾乎呈斷崖式下。但值得欣喜的是,在國葡萄酒龍頭企業張裕的財政顯示中,2021年三季度營收26.7億元,同比增長21.8%;凈利潤為4.5億元,同比增長11.8%。整個2021年的上半年業績都比2020年要好看得多,第一、二季度營收同比增長40.7%和20.8%,只是到了第三季度增速放緩,單季營收8億元,同比增長2.9%,這比2019年同期的9.7億元差距明顯。

雖然從數據和營收上看,紅酒企業還算“說得過去”,但與白酒一飛沖天的高相比,可謂冰火兩重天,一個天上,一個地下。2021年中國葡萄酒總產量為26.8萬升,同比下降29.08%,如果追溯到3年前的2018年,產量為62.9萬升,幾乎呈斷崖式下。葡萄酒遭遇冷遇,在國市場不待見,這是企業發展疲,還是生產廠家無法滿足消費者所需要的口味?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葡萄酒企業生存現狀眾所周知,2020年新冠疫發,對于各領域的經濟和市場帶來了顛覆的改變。這一年國的14家葡萄酒企業集于虧損狀態,包括營收和凈利潤都出現了超八的跳水式下,尤其明顯的是當年的3月份產量還增長33.3%,4月份就同比下跌15.2%,其后的5月份和6月份分別增長14.3%和15.4%,但往年中秋前“吞酒”的消費高并未出現,葡萄酒產量反而進逐月下跌的頹勢,以致于2021年預判市場只能保守估計,沒有誰敢盲目樂觀。更讓葡萄酒企業到絕的是,從市場中的一份調查中不難看到,市場對于葡萄酒的購買似乎并不冒,也缺乏熱。2021年的線上銷售數據顯示,葡萄酒從19元下降到14元,白酒則從61元上漲到65元,市場份額也一直到白酒的。如果把這種弱勢歸結為白酒企業的財大氣、營銷有道,那葡萄酒企業只能定義為規模較小,市場廣告費用投,無法與白酒行業相抗衡。

問題出在生產廠家?據一項國際市場調查數據顯示,中國的葡萄酒生產已經連續9年出現產量和銷量的雙下,這些年不僅要面對白酒、啤酒和其他飲料的兌,還被國外品牌嚴重的侵食,進口葡萄酒在中國搶占市場的份額不斷增大,而國品牌則一再被碾。究其原因,無非是國消費者大多數喜歡進口葡萄酒,因為它們在選材品種上占有先天優勢。國外的釀酒葡萄一年收一次,皮厚、果多、顆粒小,而且釀酒的葡萄種植保護;在本上更是比進口酒高出50%,也沒有相應的政策補和扶持,對比之下,除去關稅,國的葡萄酒并沒多優勢可言。

的葡萄酒市場,并非國品牌被進口品牌取代,而是長期的飲酒和消費習慣,導致了中國的消費者更喜歡白酒和其他類別的飲品,而對葡萄酒的熱顯然不是那麼高。

不可否認,中國的葡萄酒企業在影響力、品牌化、產區化,乃至口味上都無法與進口相比,但近年來先后出臺的政策扶持、法令法規,讓葡萄酒到了產區保護、資金支持、科技支撐、人才培養等多方面的照顧,打造“第二個波爾多”的進程也在加速,或許經歷了一段低迷后,新一的契機已經來臨。在加大科研投、優化品種、推進釀酒工藝的全方位升級后,打造屬于中國葡萄酒的IP文化,值得期待,過程雖然漫長,但并不遙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