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長期問題。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分配差距依然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一些新況也需要引起我們的重視。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科技領域的瓶頸問題亟待解決;勞年齡人口占比下降速度加快,就業結構矛盾凸顯;文化資源不平衡問題依舊突出,東中西部地區差異明顯;社會法治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地區不平衡問題突出。

2020年11月4日,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社會數據研究中心、經濟管理學院、社會科學學院聯合發布了《清華大學中國平衡發展指數報告(2020)》。報告顯示,在“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一系列突出就。首先,居民收水平持續上升,消費結構進一步優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和消費的地區差距與城鄉差距不斷小,平衡程度持續向好。農村消費結構調整速度明顯快于城鎮,消費結構進一步升級。其次,貧困發生率大幅下降,貧攻堅取得了歷史就。在準扶貧政策的推下,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貧,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高,貧困群的人居環境和外部發展條件也明顯改善。第三,互聯網普及率持續提升,"新基建"助力經濟數字化。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不斷加強,互聯網蓬健康發展,信息鴻不斷小。第四,藍天保衛戰穩步推進,空氣質量明顯改善。PM2.5濃度明顯降低,重污染天數明顯減,人民對藍天的幸福明顯增強。第五,中國醫療資源供給持續增長,居民健康水平顯著提升。中國每千人口衛生技人員數逐年上升,平衡發展指數也持續穩步增長;嬰兒死亡率持續下降,人口出生時預期壽命逐年上升。

然而,盡管取得了這一系列突出就,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仍然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長期問題。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分配差距依然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一些新況也需要引起重視。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科技領域的瓶頸問題亟待解決;勞年齡人口占比下降速度加快,就業結構矛盾凸顯;文化資源不平衡問題依舊突出,東中西部地區差異明顯;社會法治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地區不平衡問題突出。

在發布會上,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白重恩提出,當前形勢下有必要加大新基建的投資力度。首先,新冠疫雖然加大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難度,但也推進了數字技的廣泛使用,經濟社會發展對數字技基礎設施的需求快速增長,迫切需要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其次,需要利用新的技提升傳統基礎設施的使用效率。最后,新基建能夠更好地支持研究和開發工作。但需要注意的是,“新基建”應把握節奏,不能一哄而上,應注意與有效需求相協調,讓市場發揮更大的作用。

白重恩強調,未來國大循環發展的潛力主要在消費領域,要通過減稅降費和產品創新來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或可消費收。同時,地方政府考核指標要加強居民消費和居民可支配收占GDP的比重;地方產業政策也應更加傾向于居民的消費,特別是服務消費。目前,服務消費方面存在較大短板,例如醫療衛生、養老和家政服務等,以及教育、育、健、文化等都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需要厘清政府和市場的分工和合作機制,努力消除消費和服務制度上的障礙。

發展不充分是指各領域當前發展水平,相對于較充分狀態(如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水平)存在發展不足,這可以通過標準化的方式來測度。發展不平衡主要表現為區域和城鄉發展不平衡,通過中國省際和城鄉數據,采用基尼系數方法計算各領域發展的不平衡程度。

綜上所述,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一系列突出就,但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仍然是長期問題。在未來的發展中,需要加大投資力度,推新基建建設,促進數字化發展。同時,要加強消費領域的發展,提高居民的可支配收,消除消費和服務制度上的障礙,實現更加平衡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