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們頻繁聽到一個詞——大環境。人們普遍認為當前的大環境并不樂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最新發布的《世界經濟展》中下調了全球經濟增速預測值。預計2023年的全球經濟增速為3.0%,2024年為2.9%,這兩個數字都遠低于歷史平均水平的3.8%。一些外甚至炒作稱,世界經濟的大環境不好,與全球經濟深度融合的中國經濟必然會崩潰,而中國經濟的不好將繼續惡化全球經濟。

那麼,真實況究竟如何呢?中國用行回答了我們關于大環境的問題。要談論經濟,首先需要對形勢進行判斷和把握:經濟恢復是一個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中國經濟有巨大的發展韌和潛力,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而波浪和曲折,則對應著我們所面臨的外部環境,即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外部需求走弱,地緣政治沖突不斷、國際環境變化對中國不利影響加大,一些領域的風險逐步顯現。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守住了安全,并實現了安全之上的發展。在今年復雜多變的環境中,穩住經濟并不容易。據了解,中國100多個主要經濟指標中,有80%回升到了三年前甚至超過了之前的水平。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國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2%。第三季度,中國國生產總值環比增長1.3%,超過許多世界其他主要經濟,比如德國的GDP環比下降0.1%和法國的環比增長0.1%。面對中國經濟的回升向好,一些外卻將中國塑造了世界經濟的“破壞因素”。今年以來,外在關注中國經濟時,一個典型特征就是勾連中國經濟與大環境的關系。然而,中國在用自己的行將這種惡循環變和反饋。

中國經濟與大環境的關系并非單一,我們既與國際大環境互,同時也在通過自改變這種互關系。今年1月至10月,中國的出口數據與2019年同期相比,與外的唱衰觀點截然不同,與世界各大主要經濟的聯系幾乎都在增強。實際上,全球貿易壁壘指數顯示,在2023年,非關稅壁壘較高的國家主要是發達國家,且相較于2019年有所增加。這說明中國在大環境不好的況下,依然保持了與外部的連接。

中國在大環境中的發展是通過著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實現的。全要素生產率是指所有投要素對產出增長的貢獻能力。中國在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特別是在技進步方面。然而,與此同時,西方國家在完工業化后,沒有實現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這也為了他們新一增長的癥結。中國制造業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較高,特別是在傳統產業方面。傳統產業的增長并非沒有空間,而是需要足夠的時間和技積累,才能實現質的變化和飛躍。例如,中國的一些企業通過數字化改造,在傳統制造業領域取得了突破。

中國經濟的發展不僅為自提供了強大的供給能力,也為世界創造了新的增量。中國正在為全球的增長引擎,并通過參與和推一系列經濟全球化的機制和平臺,為維持全球發展提供了公共產品,促進發展中國家充分參與全球價值鏈,釋放自潛力。中國正在為發展中國家創造更多發揮自優勢的機會。

盡管大環境存在各種問題,中國經濟仍然能夠抵住風浪,穩住經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本月上調了對中國經濟的增長預期,預計2023年中國經濟將增長5.4%,較今年10月的預測值上調了0.4個百分點。中國經濟的功得益于宏觀政策的持續發力,實經濟為了中國發展的基石。綠化、智能化、數字化發展正在使中國的經濟更加堅實。

中國經濟正努力改善全球大環境,通過吸引外資和推創新,為世界經濟的發展作出貢獻。中國正在為一個全球共同發展的時代的引領者,通過改變自,為世界創造更多的機會和可能。大環境雖然是客觀現實,但并非不能被塑造。中國正在用自己的行證明,相互依靠并不是風險,而是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