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最近一段時間,多家銀行理財產品提前終止。業人士表示,今年以來,出現多種理財產品提前終止的原因,包括產品更新換代、投資業績不佳以及產品規模下降等。這些決定更多是出于理財公司和銀行機構的勤勉盡責,及時通知投資者并做好資金兌付工作,從而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近期,一家理財公司提前終止了一款理財產品。該產品立于2022年12月29日,公司公告稱,經過審慎評估,為了最大程度保障投資者利益,決定于2023年12月6日提前終止該理財產品。對于后續理,該理財公司表示將在產品提前終止后的2個工作日,將理財本金及收益一次劃付給理財客戶和代銷機構。除了這家理財公司,記者還注意到其他多家銀行和理財公司最近也有提前終止旗下理財產品的況。普益標準研究員楊國忠表示,理財產品提前終止有多種原因。今年以來,約有1000款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其中大部分是在正收益況下終止的,主要原因是產品更新換代。其他原因包括產品規模太小或表現不佳,理財公司不愿繼續運營。還有一部分是結構產品,在滿足發條件后自終止。銀行理財將更注重投資固收類資產,以保持產品收益的相對穩定

資管專家周毅欽告訴記者,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可能是由于認購份額不足以產品立、所投資產提前到期、市場出現重大變化等客觀原因。從主觀角度來看,提前終止可能是由于理財產品的實際運作業績與業績比較基準差距較大。一般來說,理財公司會優先考慮調降業績比較基準來解決問題,但有些理財公司最終選擇提前終止以保護投資者。周毅欽表示,理財產品提前終止有利于投資者及時止損,減由于理財產品業績不佳而導致的資金損失,但可能會降低投資者對機構投研管理能力的信任。

葉發榮表示,理財產品提前終止的核心原因是為了保障投資者的權益。原因包括認為后續存在不可控因素,提前終止比維持運作更有利;投資業績不及預期,發了部分提前終止條款;產品規模大幅下降,無法支撐產品運作本。葉發榮表示,投資者應在購買理財產品前綜合考慮自的財務狀況、風險偏好、風險承能力、預期收和流需求等因素。此外,不盲目聽信、盲目追隨“熱門”產品也是很重要的。某城商行人士告訴記者,銀行理財產品的業績與市、債市和金融市場的表現有很深的關聯,近兩年市場波導致部分銀行理財產品提前終止。不過,目前來看,近期理財市場整向好發展。

據中信證券的研報顯示,2023年11月共有2952只新發的銀行理財產品,環比增加715只,同比增加650只,連續10個月同比增長。從理財產品收益率來看,11月債市表現回暖,純債型和非純債型固收類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率分別為3.95%和3.45%,較10月有所提升。從存續規模來看,11月末存續規模約為27.43萬億元,較上月末提升約0.4萬億元,日均存續規模達到27.42萬億元,較上月提升約0.56萬億元。這些數據顯示,11月理財市場的實際需求和投資緒明顯提振,存續規模的增速也達到了年較高的水平。(編輯:朱紫云 校對: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