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的價值投資:基本面與擇時并重

價值投資一詞本就帶有政治正確的屬。在作風格上,低估買、長期持有、高估賣出被視為價值投資最經典的模式。這一模式在國資本市場相當適用,但在A市場卻顯得有些不太適應。即便是菲特和芒格這樣震驚于中國高速增長的經濟的投資大師,也不敢投資A市場,而是選擇了港。而且,菲特投資的中國石油,芒格投資的比亞迪,最終的持有期間看上去都沒有他們持有可口可樂等企業那樣長。作為一個優秀的投資者,我認為滿意的投資回報率應該達到年化20%。假設一個人30歲以10萬本金開始投資,按照年化30%的收益率復利,到60歲退休時差不多能夠收獲自己的1億元。30年翻了1000倍,毫無疑問是非常優秀的。然而幾乎沒有任何一家公司的價能夠取得如此驚人的績,即使是可口可樂,近30年也沒有達到1000倍的價漲幅。因此,一個人想要通過持有一家公司30年,然后賺了1000倍,概率幾乎為零。市上盛行的造富神話,確實只是神話,現實中本無法實現。因此,對于投資者而言,在長期趨勢上進行部分擇時,就了達到目標收益的必要之路。

假設一家公司凈利潤為10萬,凈資產為50萬,目前市值為100萬,那麼PE(市盈率)=10倍,ROE(凈資產收益率)=20%,PB(市凈率)=2。如果我在進行基本面分析時,發現未來五到十年,公司的凈利潤將達到50萬,在PE不變的況下,市值將變為500萬。這一目標恰好在第十年達到,那麼對于我來說,這只票實現了十年五倍,年化收益率為17%。這17%的收益率來自于基本面判斷。然而,它并沒有達到20%的優秀標準。因此,剩下的3%就需要通過擇時來獲得,比如在第三年低吸一次,在第六年高拋一次等。這個例子展示了一種很好的狀態,大部分收益來自于基本面。然而,現實況可能不同,尤其是國市場,擇時收益占比更大,有的甚至占主要部分。除了貴州茅臺這樣的特例,其他大白馬公司如的集團、格力電、伊利份,單純依靠基本面分析無法實現年化20%的收益目標。我之前的文章分析了不公司,悉的朋友們能看出來,我本人是一個基本面投資者。但這并不意味著擇時不重要。如果目標收益是20%,那麼基本面分析應該占比三分之二,另外三分之一應該來自于擇時。也就是說,一個人選對了好公司,可以獲得年化12%的收益,而擇時可以再讓我們獲得額外的8%收益。因此,對于一家普通的公司,按照12%的收益率,大致可以給出7-8倍的PE。之后在PE不變的況下,基本面指標如每凈利潤、每凈資產等每年增長12%。那麼這只票就值得投資。當然,投資是面向未來的,所以投資決策依賴于對未來增長的判斷。一家公司過去十年凈利潤平均增長10%,并不意味著未來也可以。而且大多數時候當前的票價格,已經反映了過去的輝煌。例如格力電、伊利份等公司確實是好公司,過去也取得了輝煌的業績,但市場已經在過去十年的價上獎勵過它們了。未來是否還有增長,就要看競爭優勢是否還在,以及競爭優勢能夠擴大市場最終支撐利潤增長。目前看,格力電的集團、伊利份等大白馬公司并沒有明確的答案。因此,中國式的價值投資應該是七分基本面,三分擇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