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閆坤和副研究員汪川在《日本學刊》2022年第5期發表了一篇長達1.6萬字的論文,題為《“失去”的日本經濟:事實、原因及啟示》。在這篇論文中,他們對日本經濟長期“失去”現象進行了深研究,并探討了對中國的借鑒意義。

閆坤和汪川認為,雖然日本經濟在泡沫經濟崩潰后曾經歷了“失去的十年”,但從長期發展態勢來看,并沒有陷“失去二十年”甚至“失去三十年”的長期經濟困境。他們指出,日本經濟“失去”的原因并非單純的結構因素,而是經濟結構與政策因素互相疊加的結果。

從數據和實際況來看,日本在戰后曾經保持著高速經濟增長,但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到多種因素影響,經濟增速開始下。盡管泡沫經濟崩潰后,日本經濟陷了低增長狀態,但從2000年開始,日本經濟逐漸恢復,并進緩慢復蘇期。人均GDP也保持了較長時期的快速增長,國民生活水平并未出現倒退。另外,日本的失業率長期保持在較低水平,而勞生產率也保持較快增長。因此,從整數據和國際比較來看,日本并沒有陷長期的經濟困境。

論文中還對日本經濟“失去”的深層次原因進行了探討。他們認為,經濟結構與經濟政策因素在日本經濟“失去”中扮演了重要作用。宏觀經濟金融結構雙重失衡、宏觀調控政策失當以及貨幣政策長期在產業政策目標和宏觀調控目標之間徘徊,這些都是導致日本經濟長期蕭條的深層次原因。

在對中國的借鑒意義方面,論文指出中國國民儲蓄率明顯偏高、金融結構與日本有較高的相似。因此,中國可以從日本的經驗教訓中汲取經驗,避免長期的政策寬松造經濟泡沫,建立宏觀調控與產業政策之間的“隔離墻”,逐步調整以投資為主導的經濟結構和以銀行信貸為主導的金融結構,以及應對人口老齡化和海外投資等方面進行深研究和借鑒。

綜上所述,這篇論文對日本經濟“失去”的現象進行了深研究,并對中國的借鑒意義進行了探討,對于理解日本經濟現狀以及指導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