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產巨頭恒大暴雷后,另一龍頭開發商碧桂園也傳出無法支付到期債券的消息。這引發了新一的地產和對地產行業前景的擔憂。政府剛剛出臺刺激政策,寄在房地產行業的快速復蘇。然而,在這個關鍵時刻,碧桂園的債務違約無疑是雪上加霜。中國經濟雖然量巨大,但它最大的弱點是自主能力和可持續極低。這些致命弊端在中貿易戰之前被市場麗的面紗所掩蓋。現在,這些問題暴了出來。但是,普通中國家庭似乎對這些重大事件表現得漠不關心。本文以恒大和碧桂園的債務違約為例,分析中國大陸普通家庭正在面臨的風險。雖然從表面上看,恒大和碧桂園的破產似乎只會影響最后一批購房者,但中國整經濟與家庭財富早已與房地產連為一。中國的房地產業部以及它與上下游產業和金融業之間存在著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嵌合關系。在目前和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經濟低迷期,地產業局部的困境將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從而放大為全行業和行業的廣泛危機。中國房地產業30年的野蠻發展,離不開大眾熾熱的購房需求的支持。中國家庭對購房有獨鐘,寄希于房產升值以抵消貨幣貶值和增加資產收是更主要的因。在當前經濟萎靡時期,這種信念又多了一類信眾,那就是看到希正在消失、準備押上全部家當孤注一擲的絕者。但是,即使在過去樓市上行期間,這個藥方也不是對所有的購房者都屢試不爽,更何況在連開發商都自顧不暇的現在。為了看清中國樓市投資者的未來歸宿,有必要對樓市的需求端和供給端做一個量化分析。中國樓市旺盛不衰的背后是大眾永不滿足的需求。幾乎所有的人都被“買到房就是賺”這句口號打了。活躍的購房者的組結構,也從最初的僅僅為了避免通脹損失而把多余的資金投樓市的中產家庭,逐漸演變為了搭上房價上漲一夜致富快車而借貸炒房的投機一族。購房者中真正為了自住的占比恐怕不到1/3。這種近乎狂熱的購房浪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國出現了大量的空置房。富庶的歐國家的住房空置率在10%以下,老齡化社會如日本和臺灣的空置率較高,大約在15%左右。而在剛剛步小康的中國,住房空置率已超過20%,也就是每5套住房中就有一套無人居住。據2014年的統計,雖然富有家庭所擁有的住房中有接近四于空置狀態,但是最低收家庭所擁有的住房同樣有空置,并且空置比例達到2。這組數據顯示出一個值得警惕的傾向,那就是:中國的住房購買者中有很大比例不是出于居住需求而買房。需要強調的是,以上這些空置數據只包含已經售出的住房,并且僅僅是2013-2014年的數據。從2010年開始,中國每年有至10億平米的竣工住房進市場,轉而為有產家庭手中的存量房。這意味著,在上面這些空置房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至70億平米的住房。如果以最搶手的60-90米住房類型計算,相當于在上面的空置率之上,又有1億個單元的新增住房為了存量房甚至空置房。在貨幣貶值和通貨膨脹的力下,普通民眾急于選擇資產保值的方法;在競爭越發激烈、生存環境日益惡化的當下,大家急于發現并運用能夠輕松快速致富的手段。這些都是可以用同理心理解的。但是中國樓市能幫助普通家庭達到上述目的嗎?保財(住房)還是保命在當下經濟下行的中國,保財(住房)還是保命并不是一個二選一的簡單問題。掙扎著保財的結局也許是人財兩空。許多年輕的白領為了保住住房拼命工作,無奈一紙解聘通知使他們丟了房產,最后丟了命。生活中這樣的事件越來越頻發。盡快變現房產,也許是目前中產家庭保財保命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