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以國大循環為主”不僅意味著擴大需的“量變”,更指向了力模式的“質變”。在之前以“外循環”為主導的發展階段,中國經濟長期以“對接國際需求→制造業加大投資”的需求傳導鏈條為驅。這一鏈條雖然拉需規模的高增長,但也導致了投資占比過高、居民消費不足等結構失衡。而且,需的源力仍然較多依賴國際市場,因此本質上是“偽需”模式。但自2015年供給側改革以來,中國經濟加速轉向“真需”模式,新的鏈條正在形,即“國市場擴大→制造業加大投資”。這將夯實需韌并持續激活消費、投資協同增長的長遠潛力。因此,預測到2035年,中國需的實際規模有較2019年實現倍增,需結構也將得到多重優化,為暢通“循環”奠定堅實的需求側基礎。

目前中國需的現狀是增速有優勢,但結構存在短板。鑒于當前國外形勢,對中國需的研究需注重兩個要點:一是全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與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相互疊,需要結合時代趨勢與國演進來展中國需的長期遠景;二是在疫時代全球貨幣政策超寬松的背景下,應盡量剔除通脹影響,揭示真實需求的演化。據這些思路,可以發現中國需在“全球-歷史”大坐標系下呈現兩大特征:一是增速較快,無論是投資需還是消費需,中國都長期保持增長優勢。二是結構失衡,包括消費投資比例失衡、居民消費發育不足以及服務消費占比過低等問題。

中國需的變革是正在進行的,模式正在從“偽需”切換到“真需”。從時序視角來看,2001年和2015年是中國力模式的兩個歷史轉折點。在2001年至2014年期間,投資需增速長期高于消費需,并且兩者的波方向不同,這是因為中國加WTO并快速融“國際大循環”,形了對外依賴的投資需模式。但從2015年開始,消費需增速領先投資需,并且兩者的增速差明顯收窄,這是因為供給側改革加快了產能出清,形需增長的和穩定。這種模式切換雖然導致了增速的階段走弱,但卻增強了需的韌

未來,中國需的前景是倍增規模,并再次優化結構。據預測,到2035年,中國需的實際規模有實現倍增。這一預測基于兩種方法的推算,即增速遞推法和收比例法。此外,中國有進一步形“國市場擴大→制造業加大投資→居民就業收改善→國市場持續擴大”的需發展機制,為暢通“循環”奠定堅實的需求側基礎。在全球視野下,中國超大規模市場蘊藏著充沛的消費潛力,為上述機制提供穩健的源力。

在宏觀層面,結構抑制有逐步消解。之前,中國作為“供給中心”嵌全球系,形了“重生產、輕消費”的經濟結構,對消費需造顯著抑制。但隨著中國升級為全球“供給-需求”雙中心,這種抑制有緩解,釋放消費潛力。在微觀層面,長期力有漸次加強。雖然中國擁有超大規模市場,但在人均水平上,消費能力和消費意愿仍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因此仍有提升空間。未來隨著中國新型城鎮化的推進、中產階層的壯大、年輕世代的崛起以及數字經濟的發展,居民消費升級向質量、市場深度和產品廣度拓展將是長期趨勢。

綜上所述,中國需的發展將從“偽需”轉向“真需”,需的規模將倍增,結構也將再次優化。預計到2035年,中國將為全球實際需求最大的居民消費市場,并在“全球-歷史”的宏觀大坐標系下發展壯大。這對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有重要意義。同時,中國需的調整應據自特征和時代趨勢尋求最優解,避免過度依賴消費或投資,并注重個人福利和社會公益的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