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于“價值事務所”公號,關注公號,和我一起挖掘更多寶藏公司。本文是《價值事務所》的原創文章第1376篇。文章旨在探討中國企業在熊市中的發展況,并強調了在當前經濟形勢下,企業應該尋找自己的定位。

在過去的幾年里,許多中國的生科技公司都希為生制藥公司甚至是大型制藥公司。盡管它們并沒有備研發、生產和商業化的能力,但它們卻堅持要自己承擔這些任務,仿佛每個公司都可以通過努力為下一個百濟神州或者恒瑞醫藥。然而,這些生科技公司現在正在逐漸變得現實,并放棄不切實際的幻想,回歸到自己最擅長的領域,并通過與大型制藥公司合作或直接出售給制藥公司來實現發展。類似的轉變不僅發生在醫藥行業,許多行業都在上演這樣的故事。在資本市場上,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新消費與老巨頭進行合作,如蒙牛和妙可藍多、寶立和空刻意面。這種轉變的原因在于,當前正于熊市。

為什麼以前的生科技公司如此有信心呢?明明它們自條件有限,卻敢自己建立完整的產業鏈、建立商業團隊、建立生產工廠等等。原因在于資本市場的估值過高,投資人的錢太容易獲得了。只要給投資人一個好的前景,這些生科技公司就能輕松獲得大量資金。然而,正是因為估值過高,行業的大型制藥公司本不會對這些企業進行并購,即使與它們合作,這些生科技公司也會提出天價。實際上,生科技公司和制藥公司各自專注于自己擅長的領域,最后合作或者合并,可以實現1+1大于2的效果。然而,在牛市中,它們都選擇了發展獨立的2,不愿意換、不愿意分。顯然,這是有問題的,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增長本質上來自于流和分工帶來的效率提升。如果牛市一直持續下去,中國必然會陷無休止的卷,最終導致崩盤。

幸運的是,熊市來了。熊市的到來首先喚醒了那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公司,讓他們意識到錢并不容易獲得,自己并不是無所不能的。他們開始集中資源,專注于自己最擅長的領域,不再試圖為全能型企業,而是愿意做一個專型企業。熊市的到來使得估值下降,大型制藥公司可以利用自己的資源低價并購這些優秀的生科技公司,并通過多年的臨床、商業化和生產經驗為這些公司提供支持,實現1+1大于2的效果。

實際上,這種狀態才是“正常”的。以國為例,6000多家上市公司中,前14%的公司貢獻了整個市值的90%;在香港,2000多家上市公司中,前11%的公司貢獻了整個市值的90%;而在中國A市場,需要前48%的公司加起來才能達到90%的市值。換句話說,大公司不夠大,小公司不夠小,中間還有一大堆公司在卷。這是非常不科學的,也是對社會資源的浪費。以醫藥行業為例,患者并不需要100多個不同品牌的PD-1藥,這只會增加他們的決策本,他們只需要市面上有幾款選擇,不至于沒有選擇余地,但也不會面臨太多選擇而無法決策。而且,即使有100多個PD-1藥,差異化也不明顯,誰有時間去進行多方面的對比呢?結果只能是誰和醫生關系好,誰就能賺錢,這對企業和患者來說都是失敗的。相反,如果市場上只有幾款同類產品,企業之間可以進行良競爭,各自發揮差異化優勢,這樣企業都能賺到錢,將資源投到其他地方。這樣,企業就有余力投更高層次的研發,為患者提供更好的產品。以仿制藥行業為例,沒有企業去進行創新藥研發,而是都想著如何與醫生合作。然而,隨著集采的引,各個企業開始增加研發支出,進行創新。而通過創新藥的談判,企業開始關注臨床療效,開始真正考慮患者的需求。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消費行業。為什麼山姆一路高歌猛進,而與之同出一門的沃爾瑪卻節節敗退呢?核心原因在于山姆為消費者選了量的產品,每個產品都是同類中最好的。這樣一來,消費者的決策本大大降低,同時也迫使廠商更加努力地挖掘消費者需求,提供更好的產品。相反,沃爾瑪只關注如何讓自己的產品上架,并與競爭對手爭奪市場份額。一個行業中,只需要幾個頭部品牌進行競爭,過多的競爭只會導致多輸的局面。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中國現在需要一個較長時間的超級大熊市。如果熊市時間不夠長,像以前一樣,一年半載就結束,那麼大量的中小企業仍然會有一種“我還能行”的錯覺,繼續浪費社會資源。只有在熊市持續時間較長的況下,企業才能真正意識到自己應該做什麼。當這熊市結束,各行各業經歷洗牌后,中國的十年長牛市才會真正到來。

聲明:文章僅記錄作者思想,不構投資建議,投資有巨大風險,需謹慎謹慎再謹慎,希大家像對待裝修房子一樣對待自己的投資,不要讓挑公司的時間還不如你挑家的時間來得多,你對待小錢能反復權衡,怎麼對待大錢反而如此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