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人均GDP已經在2021年趕上和超過了全球人均水平,這是對全球消費有著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結構變化。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委員會常務副主席、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在第六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消費分論壇上指出,中國已經進到“以國大循環為主、國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之中。在此背景下,消費拉應該占GDP拉力的50%左右,為“三駕馬車”的主力,投資拉從40%降到30%,出口拉從30%降到20%,從而形“五三二”的新局面。

在這個戰略要求下,黃奇帆認為,要從需和外需兩方面著手,思考戰略趨勢和措施,進一步激勵消費新潛能,將中國消費做大做強做好。著力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人年均可支配收為36883元,以14.1億的人口總數推算,人均可支配收總額為52萬億元,約占GDP的43%。黃奇帆表示,這個比重與全球范圍其他國家相比偏低。按照“以國大循環為主、國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要求,居民可支配收該占GDP的52%,也就是應該在當前121萬億元GDP中再增加大約12萬億元的資金為可支配收。如果十幾年以后GDP翻番變250萬億元,就至會額外增加25萬億元的可支配收用于居民消費。

對此,黃奇帆強調,在國民收分配中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占比十分重要。目前我國有4億多人口屬于中高等收,擁有1000萬、600萬、200萬家庭資產的數量分別為200萬戶、500萬戶、100萬戶。這些人群是中國消費的主力軍,在全球的消費范圍也是一個令人注目的存在。“我國的14億人里還有6億多的低收人群,他們基本上年收在12000元以下,一個月收在1000元左右,這個結構的存在說明我國城鄉差距、區域差距、貧富差距都還比較大,這也是我國未來共同富裕過程中、經濟發展過程中主要需要解決的問題。”黃奇帆說。

他指出,對農村居民而言,目前97%的年收都來自勞,財產不到3%;對城市居民而言,大多數人都只有房產一項財產。因此,增加居民的財產對提高這一類人群的收而言尤為重要。而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又關系著能否功增加居民的財產。“一個合理的資本市場應該與國家的GDP相匹配,通常是國家GDP的20%左右。我國目前的GDP是121萬億元,票市場和資本市場的總市值是70多萬億到80萬億元之間,只占到了GDP的2/3左右,還有1/3的發展空間。”黃奇帆表示,如果中國GDP在未來15年翻一番,達到240萬億元,資本市場按照120%健康充分發育,應該達到300萬億元。因此,資本市場需要繼續發展,以適應和支持未來經濟的增長,從而讓中國老百姓、中國人的收在資本市場中理財方面得到更公平、合理、安全的保障。

黃奇帆以城市居民公積金繳納為例,全國的公積金現在有25萬億元,除了5萬億元發揮了貸款買房的作用以外,剩下的20萬億元都是存在銀行里進行基礎保值,沒有進行任何投資。但如果存儲的公積金投資本市場進行理財的話,應該可以翻一番。所以從這個角度看,資本市場作為資源優化配置的樞紐平臺,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力,也是居民增加財產、滿足日益增長的財富管理需求的重要渠道。

消費制約因素汽車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也是我國大宗消費的主要熱點。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09年汽車工業的迅猛發展,產銷突破1300萬輛,使我國為世界第一大汽車生產和消費國,到2017年增加到2900萬輛。但是,之后5年的中國汽車產銷量則一直低于2017年水平。“連續5年沒有增長,是到了極限,沒有增長空間了,還是有關激勵措施不到位,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黃奇帆表示,我國的人均GDP已經達到1萬元,在全世界目前人均GDP達到1萬元的國家中,發展中國家的汽車保有量大約在40%,發達國家在60%,但現在中國汽車的保有量是21%,離40%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間。在汽車之外,我國可以在奢侈品、中高檔消費品方面進一步調整限制政策,適度消除一些由政府管住貸款或者管住各種消費通道的措施。

除此之外,房地產問題也使得中國家庭每年用于生活消費的收支出到不小的約束。黃奇帆表示,據有關智庫統計,中國城市居民的房地產債務占家庭收比重達到137.9%,高于國的90%,也高于英國、法國、德國的130%。同時,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年用于還本付息的部分相當于收的15%,國是7.8%,歐洲一般在8%-9%。所以,由于房地產消費帶來的高負債,使得中國家庭用于每年生活消費的支出會到很大的約束“目前,房地產正在進行深度的結構的調整,一定要爭取房地產著陸,避免著陸。”黃奇帆表示,一方面,要對現在城市中還存在的城中村、危舊房、棚屋區,進一步進行結構、局部的改造;另一方面,要利用現在房價的低迷時期,政府拿出一部分資金,把賣不掉的商品房作為保障房買下來。黃奇帆認為,今后要讓至30%的城市居民住在保障房、公租房或者人才房,讓相對低收的、剛剛工作的、農村進城市落戶就業的群能住在保障房里,免房地產按揭貸款、租金力等各方面的約束。這些保障房的支出、租金只占保障房住戶大約1/6的年收,從而減居民面臨的房地產按揭貸款、租金力等各方面消費約束。

未來,隨著我國的人口結構的持續演變,消費結構也會隨之變化。聯合國在最新發布的《世界人口展》報告中預測,到2050年,中國的總人口將降至13.8億,占全球總人口的14.1%。黃奇帆認為,未來人口結構的變化會使得各種優質教育資源出現供大于求的況,人們在教育、衛生方面的費用支出,以及其他額外支出都會相對下降。“如果在這些方面建立更公平的機制,降低老百姓的生活本,會一定程度上提高他們的生活消費。”黃奇帆建議,后續要進一步加強醫療、教育系的改革,把醫療和教育領域中額外的、違背基本邏輯的高收部分消除掉,使得老百姓在教育、衛生到公共服務的過程中能夠減支出,保障居民健康、保障新一代人群的學習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