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第六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分論壇之一《世界開放報告2023》發布暨國際研討會在國家會展中心(上海)舉行。與會的國際政商學界人士圍繞開放、合作、共贏等關鍵詞展開深流,積極為推經濟全球化向前發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貢獻智慧力量。

近年來,世界開放事業面臨挑戰,呈現出“寒意”猶濃的態勢。據《世界開放報告2023》,2022年,世界開放指數為0.7542,比2021年下降0.4%,為2008年以來第二低水平,連續第七年介于0.75和0.76之間,回升基礎仍不穩固。世界開放政策和開放績效仍然低迷,發達國家以及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的開放雙雙收

各種負面因素如新冠疫、地緣政治沖突、通脹債務高企、能源糧食危機等接踵而至,對全球開放造了“立式”沖擊,深刻改變了世界開放格局。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周小川表示,開放鏈條正在加快重塑,全球產業鏈供應鏈正從本、效率優先轉向更加注重安全和韌,趨向本地化、區域化和多元化;開放版圖逐步改變,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對開放的更加強烈,需求更加迫切;開放治理面臨的挑戰也日益增多,多邊貿易制的權威和有效到沖擊,博弈焦點轉向對發展中國家更挑戰的“邊境后”規則。

雖然近年來世界開放持續低迷,但其中蘊含著擴大開放的希。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張宇燕表示,科技進步、數字智能、綠發展等因素進一步減了貨、服務、信息等要素流的阻力,提升了開放績效;全球綠低碳轉型步伐加快,綠貿易投資為世界發展的新賽道,在提高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韌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

商務部原部長陳德銘表示,經濟全球化正在進盤整時期,雖然存在碎片化和陣營化的風險,但只要貿易互利,資本全球逐利,經濟全球化就不會停止。從客觀力來看,科技變革正在積聚力量,特別是以數字經濟為基礎的服務正在加速演變。據麥肯錫預測,到2025年,全球數據流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達到11萬億元。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測算,數據流對各行業利潤增長的平均促進率可達10%。一些以中國為代表的國家始終堅持經濟全球化的正確方向,堅定不移地推共同開放。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教授、201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表示,經濟發展的目標是消除貧困、提高人類福祉,而開放有助于實現這一最終目標。一個社會、文化、經濟相互融、思維相互撞、人員相互往來的世界,必將優于更加封閉的世界。

世界經濟走向復蘇和發展已為全球的焦點和當務之急。周小川表示,各國需要加強開放合作,共同擴大全球市場的“蛋糕”,確保全球共機制的實施,活躍全球合作的方式。

如何重振多邊主義,進一步擴大開放?聯合國副書長李軍華表示,首先,要重申并加強以規則為基礎、非歧視、開放、公平、包容、可持續和明的多邊貿易系的承諾;其次,要對國際金融系進行改革,加速對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投資;再次,要團結協作應對氣候變化,發展中國家必須得到支持,制定綠、公平和彈的增長路徑;發達國家則應履行其資金承諾,包括每年向發展中國家提供1000億元的氣候援助承諾。

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今年是改革開放45周年,中國通過連續六年的進博會實踐證明了其擴大高水平開放的決心,以及與世界分發展機遇的決心。

集團行政總裁祈耀年表示,中國持續開放的承諾對所有在華經營和投資的企業以及中國的國際商業伙伴都有重要意義。中國擁有眾多世界領先的科技公司,2022年全球純電汽車銷量的三分之二來自中國。在風能和太能發電等清潔能源設備生產方面,中國也于世界領先地位。“這些領域的不斷發展以及其所帶來的外貿機遇將為中國和世界實現凈零目標注強大能。”祈耀年說。

中國式現代化是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重大機遇。虹橋國際經濟論壇研究中心理事長顧學明表示,中國式現代化在實現自發展的同時,也為世界經濟復蘇注更多正能量,為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提供更多穩定和新機遇。中國的開放發展將助力亞洲為疫后全球經濟最活力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