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世界開放趨勢“遇冷”的背景下,人們開始關注經濟全球化是否將因此“熄火”。第六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上的一場研討會上,與會人士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探討。

近年來,世界開放事業面臨困境,呈現出寒意。最新發布的《世界開放報告2023》顯示,2022年世界開放指數為0.7542,延續了過去15年總下降的趨勢,較2021年下降了0.4%,是自2008年以來的第二低水平。在這種“寒意”之下,經濟全球化面臨著霾。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張宇燕指出,近年來,國際貿易相關的限制措施增多,一些國家收對外商投資安全審查、加強對國際科技流的限制,這不僅拖累了世界開放水平,還增加了世界開放的不穩定和不確定。中國商務部原部長陳德銘認為,世界正于一個新的調整期,經濟復蘇分化、通貨膨脹、糧食危機、能源安全等問題織在一起,加劇了全球發展的失衡。同時,一些國家采取了“鉤斷鏈”、建立“小院高墻”等做法,進一步阻礙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

世界開放趨勢的“遇冷”在經貿領域尤為明顯。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的數據,去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同比下降超過10%,主要發達國家的降幅超過30%。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今后幾年全球經濟增速將持續放緩,2023年預計為3.0%,2024年為2.9%,遠低于2000年至2019年3.8%的平均水平。經貿數據的冷卻引發了人們對經濟全球化是否失去發展力的擔憂。

然而,陳德銘認為,說經濟全球化將終止還為時過早。“當前,舊的全球化力量正在衰退,新的力量正在萌芽,全球化的力和阻力正在激烈沖突,但這也是重新全球化、深度全球化的開始,經濟全球化不會停止。”他進一步分析道,從客觀力來看,科技變革正在積蓄力量,特別是以數字經濟為基礎的服務全球化正在加速發展,創新的火花已經為燎原之勢。據麥肯錫的預測,到2025年,全球數據流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將達到11萬億元。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估計顯示,數據流對各行業利潤增長的平均促進率為10%。從主觀意愿來看,一些國家,以中國為代表,社會開放水平不斷提升,為經濟全球化注了更多的發展力。

張宇燕認為,科技進步、數字智能、綠發展等因素進一步降低了貨、服務、信息等要素流的阻力,提高了開放的績效。全球綠低碳轉型的步伐正在加快,相關的國際合作正在深化,以環境產品為代表的綠貿易和投資正在為世界發展的新賽道,有在維護和提高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韌方面發揮更積極的作用。

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認為,當前,人工智能、清潔能源、太空探索、生工程等前沿領域的研發應用層出不窮,深刻影響經濟生產和社會生活,蘊含著巨大的開放合作機遇。此外,數字經濟、綠低碳等領域也將為全球開放注新的力。以綠低碳轉型為例,《世界開放報告2023》的數據顯示,去年全球綠進出口總額僅占世界貨進出口的18.2%,這意味著該領域仍有巨大的增長空間。周小川表示:“據聯合國有關機構的估計,實現《黎協定》設定的全球溫控目標需要投近100萬億元。這樣的巨額資金不可能由單一國家承擔,建立綠低碳供應鏈、互聯互通的碳市場以及協調碳稅政策等都需要全球開放合作,共同擴大全球市場。”

雖然世界經濟全球化面臨挑戰,但是從各種力因素來看,經濟全球化仍然有發展的力。舊的全球化力量正在衰退,新的力量正在崛起,科技變革和數字經濟的發展將為經濟全球化注新的活力。此外,綠低碳轉型等領域的發展也將為全球開放提供新的機遇。因此,盡管面臨困難,經濟全球化仍然有繼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