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援滇干部在過去的兩個月里,走遍了云南昆明市東川區的9個街道鄉鎮,深了解當地的實際況,尋找發展的突破口。東川區素有“天南銅都”的稱,長期以來依靠礦業發展,但也因此導致森林資源破壞嚴重,加上特殊而脆弱的地質構造,使得該區在貧前一度為昆明唯一的深度貧困縣。為了推鞏固拓展貧攻堅果,并有效銜接鄉村振興,援滇干部們要找準“上海所能,當地所需”的特產業發展方向。

在援滇干部劉俊的帶領下,他們與當地百姓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劉俊在滇的第一個星期就自然而然地用當地方言“上山克”(上山去)回答了“東西部協作項目對你們的益大不大?你們現在最需要的幫助是哪些?”的問題。然后,他花了兩個月的時間,跑遍了東川區的9個街道鄉鎮,深基層一線調研當地的需求。如今,紅土地上的特產業遍地開花,迎來了新的發展。

在東川區湯丹鎮灑海村,由于耕地而水資源不均,援滇干部們通過智能大棚和無土栽培的方式幫助當地發展現代高效農業。在這里,47歲的付朝芬通過在智能大棚工作,每月擁有穩定的4000多元收,讓好生活充滿了新的期待。劉俊表示,無土栽培能夠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資源,讓援助項目發揮最大的效益。

除了智能大棚項目,劉俊還與另一位援滇干部金鳴一起協調上海市農業科學院專家赴東川指導,優化水配比,提高作效率,并選育優良品種進行示范種植。為了讓兩地的幫扶協作常態化,他們還申請立了滬滇協作農業專家工作站。目前,湯丹鎮的智能大棚已經功培育出了“手撕小西瓜”等“一村一品”蔬果,實現了畝產蔬菜12噸、水果4噸,全年農業產值突破了1000萬元。曾經的泥石流旁如今已經發展了現代高效農業的良田,到都彌漫著瓜果的香氣。

在解決了農產品銷路問題之后,援滇干部們還幫助當地發展深加工,并通過與上海的農產品企業對接,打通銷路。他們將這一舉措視為推東川紅土地景區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關鍵。紅土地景區被譽為“大地調板”,吸引著全球各地的攝影好者。為了推景區的發展,上海援滇干部參與了落霞片區鄉村振興示范點的建設。他們對周邊村落的民居建筑進行了整治修繕,并修復了部分建筑墻面和外墻面。改造后的村落煥然一新,吸引了大量游客。今年前11個月,景區共接待游客24.6萬人次,同比增長78.6%;旅游收達到3200萬元,同比增長85.2%。

除了鄉村振興和旅游業的發展,援滇干部們還幫助當地探索了“黨組織+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融合發展模式,堅持了“旅游為主、農旅結合、一二三產融合”的發展思路。他們利用上海大市場、大平臺、大流通的優勢,促進了市場前端、營銷后端和消費終端的有機聯。今年,東川區已與上海普陀區達了戰略合作協議,計劃采購1億元的農產品。劉俊表示,據新一的《東西部協作框架協議書》,將持續深化產業協作,拓展消費協作,并持續優化民生幫扶,為東川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努力打造東西部協作的新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