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地看待全球貧困、人口增長、醫療衛生和氣候變化?這是我們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經濟日報提出了4個問題:在全世界所有低收國家里,能夠上完小學的孩占比大約為多?全世界最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樣收水平的國家?過去20年間,全世界極度貧困人口數量如何變化?全世界有多人能夠用上電?這些問題的答案是60%、中等收國家、幾乎減半、80%。也許你并不知道這些答案,但這并不奇怪。因為我們很關注這些數據。

在新聞傳播和社會學理論中,有一個重要理論作“框架理論”。學者認為,這個理論的基礎建立在“相信人類個無法充分理解世界”上。它認為,人們會不斷努力觀察自己的生活,試圖理解周圍的世界。伴隨這個觀察和理解的過程,人們會逐漸形對世界的獨有認知,并對這種認知深信不疑。但是,我們對于世界的認知真的是正確的嗎?

瑞典統計學家漢斯·羅斯林寫下《事實》一書的初衷:人們緒化的本能和過分緒化的世界觀阻礙了人們全面地看待這個世界,使人們“無視一些事實而堅持錯誤的觀念”。他試圖用數據來喚醒人們的理思維,讓人們能夠更客觀地看待世界。

羅斯林列舉了人類10種本能化的思考方式,來說明為何我們會對世界產生誤解。除此以外,書中還提出了控制“本能”的方法,并且尤其強調數據的質量。在本書中,羅斯林介紹了由自己建立的全球人口收模型。他據收水平將所有國家分為4個等級,第一級的收水平只有1元/天;第二級為4元/天;第三級為16元/天,第四級超過32元/天。這個模型已于2016年被世界銀行采用。

羅斯林用“站在天大樓頂上俯視城市”來形容數據質量對人類認知的誤導。他表示,如果站在高俯瞰,其他建筑無論是10層高還是50層高,看起來都一樣矮。收也是如此。對于收水平剛剛從1級攀升至2級的人來說,生活的變化太明顯了。但站在4級的人恐怕很難看出這一點,除非特意去尋找證據。并且,他還強調同樣收水平的人在消費取向層面存在明顯的共。例如,當人們的收從2元/天增加到4元/天時,無論他們住在剛果(金)首都金沙薩的郊區還是孟加拉國的偏遠村莊,都傾向于購買鞋子和自行車。

《事實》提醒人們,不要僅僅依靠模糊的知去理解世界。相較于“直觀的變化”“切”,數據更加準也更加“冷靜”,基于數據形的判斷也更加客觀,更加接近于真實。因此,我們需要更加重視數據,以數據為依據來了解和認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