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recard,被譽為“歐洲支付寶”的金融科技巨頭,近日因財務造假事件發,引發了全球金融科技行業的震。該公司立于1999年,主營業務是全球電子支付,市值曾一度達到246億歐元。然而,2019年2月,英國《金融時報》對Wirecard的財務狀況提出了質疑,指出其在亞洲的多家子公司存在偽造文件和會計違規行為。隨后,大量空頭機構開始做空Wirecard票。

為了保護Wirecard免做空的影響,德國金融監管機構采取了罕見的強制措施,止做空Wirecard票。然而,這并沒有能夠掩蓋住Wirecard財務造假的事實。6月22日,Wirecard自曝財務造假,資產負債表上的近19億歐元存款“不翼而飛”,實際上可能從未存在過。與此同時,安永會計師事務所拒絕為Wirecard的年報簽字,穆迪也將其信用評級下調至垃圾級。

消息傳出后,Wirecard的價迅速暴跌,市值蒸發了125億歐元,價跌至3.62歐元,較之前的130歐元買價下跌了97%。這使得Wirecard的投資者遭了巨大的損失,包括高盛、士丹利、國銀行、花旗等重要機構投資者。與此同時,做空機構卻賺得盆滿缽滿,對沖基金TCI、馬歇爾-韋斯基金和格林維爾資本公司等都賺得盆滿缽滿。

除了投資機構遭損失外,Wirecard的財務造假事件還對全球金融科技行業造了影響。多家全球大型私募權基金暫緩對金融科技企業的投資,重新關注金融科技產業背后的財務合規患。此外,Wirecard申請啟破產程序后,全球15家為其提供貸款的商業銀行也面臨16億歐元的壞賬損失,甚至有傳聞稱中國銀行可能會核銷Wirecard所欠的數千萬歐元貸款。

Wirecard財務造假事件的影響不僅僅局限于公司本,還波及到了全球金融科技行業以及相關金融機構。這次事件再次提醒了資本市場對于金融科技企業的財務合規的重要,對于投資者和金融機構來說,加強盡職調查和風險管理是至關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