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6日,WeWork正式向法院申請破產,這標志著這家曾經估值高達470億元的公司的巨大失敗。WeWork原本計劃以500億元的估值上市,但由于管理問題的曝,公司在一夜之間崩塌。在過去的四年里,銀為了挽救WeWork不惜繼續注資數十億元。盡管銀通過SPAC上市功,看似救火功,但WeWork卻持續虧損,資產負債表持續惡化。WeWork的市值從上市時的80億元跌至現在的不到4500萬元。WeWork最終走向破產,470億元的估值變得一文不值,令人唏噓。公司負債上百億元,破產已經是必然的結果。

WeWork在2023年4月收到了紐所發出的退市警告,因為價連續30個易日低于1元。CEO Sandeep Mathrani在5月宣布離職,公司發出持續經營預警,價再次大幅下跌。此外,由于董事會治理和公司戰略方向上的分歧,四位董事會員辭職。隨后,WeWork任命了四位在企業違約和破產方面有經驗的新董事,顯然是為即將到來的破產做準備。10月,WeWork未能按期支付一批票面利率為11%至15%的債券的利息。WeWork背負著上百億元的債務,其中包括29億元的凈長期債務和130億元的長期租約。這些債務無法償還。自2022年以來,WeWork一直在與債權人談判債務重組,破產為落實債務重組的手段。公司表示,已與92%的擔保票據持有人簽訂了重組支持協議,以減現有的融資債務并加快重組進程。對WeWork來說,申請破產最大的好是可以擺長期租約這一最大包袱。作為破產申請的一部分,WeWork請求法院允許拒絕繼續租賃那些幾乎無法盈利的辦公空間。盡管破產并不意味著WeWork立即停止運營,公司仍有足夠的資金繼續維持運營并為會員、供應商、合作伙伴和其他利益相關者提供服務。如果WeWork能夠通過破產降低債務負擔,尤其是擺規模龐大的租賃合同,仍有機會重新回到良發展的軌道上。然而,如果WeWork不能達債務重組協議并獲得新的融資,關閉運營也只是時間問題。

WeWork自立以來從未盈利過。據披的數據,僅2016年至2022年的五年中,WeWork累計虧損149.6億元。2023年上半年,WeWork再次虧損6.13億元。此次WeWork的破產不涉及北以外的運營。在北以外,WeWork通過特許經營模式開展業務。WeWork中國早在2020年底就與WeWork分離,由摯信資本控。WeWork中國表示,作為一個獨立品牌,擁有獨立經營和管理能力,并不會參與此次國和加拿大的戰略重組過程。因此,WeWork全球其他區域的經營況對WeWork中國沒有任何影響。

WeWork現在最大的東是孫正義的銀集團,持有超過30%的份。隨著WeWork申請破產,無論WeWork能否繼續存在,銀這筆投資的結局已經確定:徹底失敗。孫正義曾希WeWork為他的下一個阿里,但現在WeWork為他投資生涯中最慘痛的失敗。銀累計向WeWork投資了106.5億元,并提供數十億元的其他資金支持。孫正義在2016年向WeWork承諾了44億元的投資,他試圖將WeWork打造一個獨角公司,以碾競爭對手并為主導品牌。然而,WeWork在瘋狂擴張的同時管理混,巨額融資被揮霍無度。銀在2019年接手公司運營,試圖通過繼續注資扭轉虧損并再次上市,但這些努力都以失敗告終。孫正義在2020年向LP鞠躬致歉,稱對WeWork的投資是“愚蠢的”。他承認自己看走了眼,認為WeWork的創始人Adam Neumann能夠帶來厚回報,但最終并未實現。

總的來說,WeWork的破產是一個巨大的失敗,銀的投資打了水漂。WeWork在瘋狂擴張中沒有解決好管理問題,導致巨額虧損。銀為了挽救WeWork不惜繼續注資,但最終未能扭轉局面。對于WeWork來說,破產可能是重新開始的機會,但要想重新回到良發展的軌道上,仍需面臨重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