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市場的真相

不知從何時開始,大盤(上證指數)就已經失去了他的參考價值。之前很多群在傳這幅圖,明示A的“爛泥扶不上墻”和民的“人間不值得”。但實際上,更能代表整個A的東財全A過去10年漲了95.67%,差不多一倍還是有的,似乎也沒這麼爛。過去10年真的在A做價投的人也有不都賺過大錢,且都是現在資管圈或者自的巨佬,也不用咱多言。

大家現在都知道指數失真的事實,只是賬戶虧錢的時候都想找借口發泄罷了。A今年真不差現在盼救市政策的呼聲真是一浪蓋過一浪,仿佛不救市大家就活不下去,可吊詭的地方,我在雪球關注的一批老價投,今年來大多人都談笑風生,日子好得很,在他們眼里,本不曉得為啥需要救市。

畢竟,今年以來東財全A是正收益,剔掉今年上市的新,今年來上漲的票有2700多只,占比54.57%,漲幅在10%以上占比35.69%,也就是說,就算你閉著眼瞎買,賺錢的概率也是不小的。而且這個比率相比也是更高的,只是FAANG那幾家大市值龍頭,實在太炸裂了,扛著走出了牛市而已。

雖然A今年的整表現其實還好,但考慮到機構到規模和合規的影響,不可能什麼票都買,故而我又統計了一下今年以來流通市值在800億往上(大資金能買得進去)的票,不搜不知道,今年很多低估值個,表現其實是大大超出我們預料的。

比如,你知道今年中石油漲了70%嗎?想到中國移、中國電信漲了50%嗎?你發現沒啥人買的農行、行今年漲了30%嗎?一直不招人稀罕的格力都漲了20%嗎?就連的、恒瑞這些2020年牛的大藍籌今年也漲了15%以上...這批本就便宜的,或者經過調整估值變得合理的票,今年收益是很好的,只是不機構資金在估值不便宜、甚至很貴的上買得比較重,最后吃了大虧罷了。

比如我們看800億流通市值里跌幅比較重的30只票,基本都是2020-2021年非常火的一批。尤其是墊底的10只,高長、高景氣、高估值的新能源產業鏈一下占了6個,你說這些公司挨揍,重倉其中的偏基金能不被錘嗎?

長還是偽對這種行的割裂,與其說是A太爛,不如說是風格切換,其實也就是常說的“價值”與“長”背后風格的切換。雖然用這個詞,但我一直覺得,真正的價值投資,代表著是選擇著以“合理”的價格選擇適當有“長”票,并不是找低市盈率的垃圾,更不是不考慮估值也不思考行業的競爭格局,400倍PE梭哈市夢率,等崩盤再去找下一個的景氣度投資大法。

恕我直言,這不長,而是搞行業,這種玩法就像之前董承非大佬所說,是摘果子——我們路過一片樹林,這棵樹有果子就摘,薅禿了就找下一棵。本質上這麼多的賣方、買方大家充當的都是找果樹的角。研究員每天調研數據、出報告,基金經理覺得有行就買,不行了就剁掉,這比的其實是發現果子的快慢,摘果子的多,打得是信息差,所以很累很卷,行不好也會沒有意義,復盤下來也沒給上市公司提供價值發現的功能,基金經理更談不上

并且,大家這樣卷只能加速把果樹摘禿,放大某一、某個板塊的波,讓牛市的時候泡沫更大,最后虧錢更狠,傷的只能是跟著買啥也不懂的投資人罷了。

如果真的要做投資肯定不是這樣的,真正的投資應該是種樹。比如現在都說小盤好,有多位基金經理是耐著子在100億市值以下的小公司中翻石頭,尋找未來的10倍?有多基金經理是以深度研究和對未來企業發展的判斷選擇長期有的公司而不是刻舟求劍、炒概念?

做真正的投資,是很考驗基金經理對上市公司、商業模式、競爭格局的判斷的,備這種深刻的商業見解的基金經理本就是數,除了天賦還需要多年浸潤在市場里踩過無數的雷,吃過無數的虧。比如高增長高景氣的新能源,多好的行業,還是讓不朋友虧了大錢,今年讓大家特別難,咋整?

我給大家講個故事吧。“聰明”人很多,但有“智慧”的不多曹名長早在2010年管理新華優選分紅時就挑選過風電行業的票,金風科技。是當時組合里的第二大重倉,從6個點買到了8個點,這在老曹組合里那是非常看好的票了。2010年前三季度顯示的也很炸裂,國際化拓展也風生水起,多好的呀,但你猜怎麼著?2010年年報金風科技業績不及預期,生生從2010年年底的100塊干到了22塊,價跌去了8,雖然在2015年還能創下新高,但能等到他創新高的投資者幾乎沒有。一個0-50%階段高長、高的公司,估值往往不會很低,但業績波往往比我們想象得大,業績不及預期造價下跌是非常殘酷的,也會讓非常多的投資者本無歸。而如果滲率到了一定程度,再有高增速似乎不大可能,看起來好像打了折扣,但其實他的競爭格局往往會加速改善,好公司往往就從這里來。

銀施羅德的楊金金曾經復盤過,一個行業、一個公司在0-50%滲率階段價漲幅確實很好,但滲率達到40%-50%開始盤整、殘酷卷、進而產能出清(供給側改革)之后,龍頭公司可以通過品牌優勢、供應優勢、本優勢走出業績彈、估值彈最大的區間。

所以,這些年走出的牛也不比,即使是今年,A其實也沒這麼差,只不過懂得以合理價格甚至便宜的價格買公司的人沒這麼多。好票在等著“智者”的挖掘,而不是一個個算出寧王40年后滲率的“大聰明”,每次虧錢經歷,對我們來說都是重新發現有“智慧”的基金經理以及檢驗自投資框架的過程,可別浪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