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份的市場是否會繼續下跌呢?隨著導致五月份下跌的原因逐步緩解(包括因的AI和中特,以及外因的匯率和資金水平),整個市場或許值得期待。近日,基金投資中的悖論再次到關注。Wind數據顯示,在過去五年中,除了今年五月份,公募基金單月發行低于50只的況只發生在2018年的九月。同時考慮到上證指數的走勢,幾次基金發行遇冷的況都與指數于調整階段有關。因此,有人認為基金發行的“冰點”可能是A見底的信號。然而,實際上,基金發行的“冰點”只是表示指數調整到了一定程度,并不意味著調整就此結束。

與此同時,外圍市場表現火熱,日經指數已達到30年來的新高!德國和英國市也上漲了10%以上,而自家的市場卻相對平靜。然而,在我看來,市場緒的冷靜并非壞事。當行于高點時,市場賺錢效應固然強大,但基金的后續業績并非易于取得。這也是為什麼一些冠軍基金的績無法延續到第二年的原因。相反,當行跌至谷底時,沒有新的投資者愿意進市場,老投資者也選擇保持觀。因此,市場緒的冷靜反而有助于市場的穩定。

過去的風險偏好見底后,修復行通常以超跌反彈為主要特征。站在新一投資范式轉變的起點上,A市場更加注重投資范式的變化:隨著無風險利率的下降和風險偏好的降低,投資者更加追求“確定溢價”。數字經濟中的AI+,以及全球和A市場都在追求“政策扶持+產業趨勢確定”的新興長資產。產業創新浪是確定的,中國的政策扶持力度也是確定的。雖然即期的A業績兌現仍存在不確定,但在無風險利率下降的背景下,遠期盈利的確定折現值更高。此外,全球和A市場都給予中特估安全資產以“確定溢價”。在中特估政策指向明確的況下,市場更加青睞那些在政策扶持、估值低、息高且能永續經營的“中特估”資產。

投資大師一直說,要在乏人問津時買,在人聲鼎沸時賣出。也許我們應該轉變思維,利潤是在風險堆積之后獲得的,機會則是在風險釋放之后產生的。菲特曾經說過,當別人貪婪時我恐懼,當別人恐懼時我貪婪。現在正是驗證這一觀點的最佳時機。過去的經驗都是我們的基石,好的未來值得期待。在2023年,我們應關注風險,將安全放在首位,追求自主可控的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