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雙十一購狂歡節已經結束,淘寶、天貓和京東三個電商平臺的銷售額數據也相繼公布了。據數據顯示,淘寶、天貓和京東今年的雙十一銷售額分別為2135億元、1878億元和1356億元。淘寶和天貓的總銷售額為4013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近27%。而京東則實現了2023年歷史最高單日銷售額,同比增長了28%。

然而,這個銷售額是否存在水分呢?從消費者的切來看,似乎與方數據不太一樣。以往的雙十一,我們小區門口的菜鳥驛站都放不下快遞件,而今年則顯得稀松平常。以前雙十一的單位快遞收發點堆滿了快遞,而今年只是略微多一點而已。快遞小哥以往忙得連飯都顧不上吃,而今年卻說相對平時稍微多一些,整快遞數量并沒有往年多。方公布的數據與快遞小哥所說的大相徑庭,這其中必然有一方在撒謊!

經過這些年不變的游戲規則,消費者也不那麼容易被套路了。理消費永遠趕不上購平臺鼓吹的買買買。看似優惠的背后卻讓人心焦慮,各種規則、紅包算下來,并沒有便宜多。而每個參與的人卻付出了大量時間,最后買回來的東西可能并非真正需要的。平臺需要一個好看的數字,而消費者付出的卻是真金白銀。

有些商品看似價格比平時優惠了很多,但到后來才發現商家只是在雙十一之前先把價格提上來,然后再給你優惠,實際價格和平時并沒有什麼變化。有些消費者為了湊單買了一大堆不需要的東西,然后再去退貨,快遞就這樣在商家和消費者之間轉來轉去。

電商平臺打造雙十一,不僅僅是為了消費者能夠便宜購,也不是為了商家能夠賣貨,電商平臺的目的是賺錢。一種方式是通過這個活賺取廣告費,雖然看似發了幾十億紅包,但真正領到手的卻寥寥無幾,而平臺賺取的賣家廣告費卻是真金白銀。另一方面,電商平臺搞活也是為了提升價。所以,無論經濟環境如何,各大電商平臺的銷售額都會不斷上漲。真實如何只有電商平臺自己知道。只有增長才能提高價,所以原本一天的雙十一變了長達半個月的拉鋸戰。

現在,電商平臺早已經開始改變策略,將所有易集中到一天。雖然數據好看,但往往會出現前后訂單嚴重影響的況。而且24小時畢竟有極限,還會到其他電商平臺的阻擊,所以原本只有24小時的購狂歡拖長到了十多天。

雙十一早已不再是那個全民狂歡的節日,消費者也變得越來越聰明了。越來越的人為了省幾個鋼镚而熬到雙十一,況且這幾個鋼镚還不一定能省得了。經濟大環境不好,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商家在日常銷售中已經將價格降到了底線,雙十一幾乎沒有多降價空間。

網購的發展跟不上消費升級的速度。現在人們有能力進行更高端的消費,比如昂貴的服化妝品,必須去實店試穿、試用,才能判斷品質。同樣的況也適用于購買奢侈品首飾,需要在店里戴上照下鏡子才能知道是否好看。同理,購買汽車也需要人坐上去驗一下舒適度,這些場景在網購中是不存在的。

現在的人要麼是消費能力很強,對網上那些不需要試穿的廉價商品本不興趣,要麼是消費能力較弱,也沒有時間去購,只想在網上買一些價廉的商品。但是對于真正值錢的大件商品,他們寧愿去實店看看。

今年的雙十一,你貢獻了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