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幾年中,農產品經歷了一大牛市。第一大牛市主要是由于疫期間的貨幣大放水和供給端問題導致的,這是導致所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然而,到了2022年,大宗商品開始出現分化,以原油為代表的工業品由于疫的消退和聯儲加息而開始走熊,但農產品仍然保持堅。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2022年的極端天氣導致農產品減產,另一個原因是俄烏沖突導致烏克蘭作為世界糧倉之一的大幅減。然而,隨著新一季農作的生產,這種況正在發生變化。同時,由于2022年持續加息,2023年全球可能會進衰退期,這將加速降低全球總需求。需求下降,供給增加,農產品的熊市已經到來。

2023年的宏觀基本面是東升西降,國基本面向上,而海外需求下。因此,黑商品的表現相對較好,但農產品到國經濟復蘇的影響相對較小。農產品本就是剛需,疫期間消費降低的幅度相對有限,同樣在疫消退后,復蘇的消費量也相對有限。與黑商品相比,農產品有更強的全球化屬,因為農產品的需求是以人的單位計量的,而不像工業品那樣。中國的需求波對世界大宗商品價格的影響更大,因為中國是全球制造業中心。

目前,海外需求下降是可以預見的,隨著歐加息的繼續深,歐衰退是難以避免的。由于疫持續了三年,各國增加了大量的政府債務來支持經濟發展,但這些支出大多數是非生產的,不能帶來未來收。因此,各國政府普遍面臨債務危機,政府赤字擴大,法國進行養老金改革背后就是政府的債務危機。接下來,各國政府的支出可能不會像過去那樣高,否則就會面臨貨幣貶值和通脹上升的問題。政府的支出是居民和企業的收來源,因此歐將逐步實施政策,需求也會逐步下。在國方面,市場對中國復蘇的預期存在爭議。在外需和房地產不振的況下,國政府主導的投資為主流,但消費相對較弱。3月份的CPI僅上漲了0.7%。政府主導的投資可能會導致工業品價格大幅反彈,而農產品即使消費復蘇較弱,國總需求對全球總需求的影響相對有限。因此,在總需求下降的背景下,做空農產品比做空工業品更確定

當然,核心問題是全球總需求是否一定會下降。對于這一點,市場存在爭議,許多人認為歐將實現著陸,但我并不樂觀。在過去的加息周期中,有的是著陸,有的是著陸,關鍵在于過去一個周期中債務總量的增加規模。自2008年以來,全球各國政府債務一直在持續增加,特別是國,在疫的沖擊下,債務再次快速累積,長期債務危機提前發。各國政府面臨一個問題,要麼繼續維持當前的高支出,貨幣貶值和通脹上行,要麼放棄當前的高支出,經濟問題就會出現。通脹還是衰退,全球政府都在面臨這個選擇。實際上,中國的通已經提前出現,CPI一直于低位。此外,作為全球產業鏈上游的韓國已經率先到了寒風。韓國4月前10天的出口同比下降了8.6%,達到了1402.7億元。今年累計貿易逆差為2586.1億元。歷史上,韓國出現貿易逆差正是經濟走弱的前兆,前兩次分別發生在2008年和2000年。2023年,全球宏觀經濟不容樂觀。然而,對于空頭來說,這也是一次難得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