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歲末回首,2023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經歷了一段不平凡的歷程。在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前夕,“知2023中國經濟‘脈’”系列報道,通過挖掘今年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全面展示我國經濟保持恢復向好的發展態勢。今年,農業再獲收,農民穩步增收,農村穩定安寧,“三農”再次出一張亮眼“績單”。這是“里子”“面子”雙向發力的結果,不僅保障了經濟社會大局穩定,也推了鄉村振興進新階段。

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達到178453萬畝,糧食總產量為13908億斤,糧食單位面積產量為780斤/畝。華夏沃野,秋收冬藏,一個收年畫上了圓滿句號。在大雪節氣中,河南省安縣181.2萬畝冬小麥依靠雪被厚厚地“過冬被”保護著。農民們積極采取措施預防凍害,確保小麥安全越冬。這得益于我國將“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真正落實到位。全國已累計建的10億畝高標準農田,能夠穩定保障1萬億斤以上糧食產能;主糧作收獲已基本實現機械化,小麥、水稻、玉米機收率分別超過97%、94%、78%。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強化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質基礎”,各地區各部門積極擁抱數字化技,積極發展數字農業,筑牢了國家糧食安全“艙石”。

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是產業振興。在河南省蘭考縣堌鎮徐場村,古琴產業帶村民蹚出了致富路。近年來,該村依托泡桐種植資源,大力發展民族樂產業,一年賣出7萬張琴,產值已達1.8億元。鄉村的“蝶變”源于當地富的泡桐資源以及創業政策的支持。鄉村產業的發展不僅解決了就業問題,還為農民增加了收。鄉村振興的目標是使鄉村為宜居宜業和鄉村,產業發展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前提。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容和有力支撐。在山東省德州市寧津縣,寧津剪紙等非項目得到了保護和發展。通過培訓班和民俗文化教育基地的建設,寧津縣幫助低收者和殘障者學習剪紙技藝,并通過回購剪紙作品助其增收。鄉村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不僅帶了相關產業的發展,還為農民創業和就業提供了機會。鄉村振興要注重文化產業的發展,提升鄉村學水平和人文素養。

鄉村振興的生發展力在于農民的收和穩定增長收,鄉村的宜居宜業和鄉村給人們帶來的獲得,以及產業的做大做強。農民們擼起袖子加油干,他們的責任和態度讓鄉村振興塑形并鑄魂。在新時代和新征程中,億萬農民正邁向更加好的新生活,鄉村振興勢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