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和河南等產業大省基本穩定在前十的位置。上海和北京兩個超級都市的GDP雖然較高,但由于面積和人口相對較小,其排名已經跌至前十名以外。東北地區則陷了長期的坡狀態至今。遼寧從1980年的全國第6位落至2020年的全國第17位,黑龍江則從全國第10位落至2020年的第27位,吉林近年來多項經濟指標于末位。江西、廣西等省份的GDP全國排名變化不大,但仍有較大的產業經濟提升空間。

在過去的42年里,各省市區的GDP都實現了巨大的增長。大部分省市區的GDP增長倍數在100-300倍之間,而廣東、江蘇、浙江和福建的GDP增長倍數超過了300倍,福建更高達504倍。除了港澳臺地區外,遼寧和黑龍江是唯二GDP增長倍數低于100的省區。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產業大省和經濟大省的GDP大幅增長,而一些資源大省的增幅主要來自能源和礦產領域。由于這些省份的制造業基礎薄弱、第三產業發展基數較低,它們很難實現較大的增幅。而能源和礦產的大量產出則可以迅速推區域的GDP增長,陜西、山西、蒙古和寧夏等省份就是如此。

從2019年至2022年,各省市區的GDP增勢發生了變化。四年間,資源大省的GDP增速明顯高于經濟大省和產業大省,山西、寧夏、蒙古、新疆和擁有新能源礦產的江西排在前五位。福建則是唯一一個進前十的經濟大省,浙江、江蘇和山東的GDP增速表現一般,廣東、北京和上海的增速則低于全國平均增速。

如果從稅收、人均可支配收、工業利潤等指標來解讀2022年各省市區的GDP,人均指標占優的省市區表現更好。而從今年上半年各省市區的GDP數據來看,傳統經濟大省的發展態勢大多保持穩定,同比增速基本在5%以上。各省市區的產業結構短時間不會發生大的變化,發展的梯隊狀態也不會很快改變。